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21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由于新的、大批生活必需品交易使交易规模扩大,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巨大,因为美洲大陆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而提出了反对,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经济的“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中主张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之相关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予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赵湘江《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来看待和研究》

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20世纪中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2.单选题(共26题)

6.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分析合理的是(  )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促使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刺激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7.
1697—1797年间,英国的外贸总额从673.5万英镑增长到4993.1万英镑,与此同时,欧洲在英国海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从74%下降为33%左右。这表明该时期的英国
A.与欧洲关系在减弱
B.对欧贸易处于劣势
C.海外市场不断扩展
D.世界工厂地位削弱
8.
随着铁路线的蔓延,对标准时的要求更加迫切。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上帝的时间”被改变折射出( )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有了统一的时间标准
B.牛顿力学体系统一了宇宙间的运动
C.电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D.交通运输业推动了统一时间的出现
9.
有观点认为,清初玉米、土豆等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促进了人口爆炸式增长,但统计数据表明,直到民国初年,引进的美洲农作物的产量还不足中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这表明这一时期
A.外来农作物对増殖人口作用有限
B.外来农作物的实际推广范围较小
C.本土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质的提升
D.本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于主导
10.
据侯家驹《中国经济史》统计,从1894年到1913年,中国国产机纱取代进口机纱的比率从23%增加到38%。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国家政策推动
B.中华民国建立
C.列强放松侵略
D.洋务运动促进
11.
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
A.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上升
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12.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13.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14.
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
A.排满兴汉,瓦解清廷
B.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15.
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16.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导致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两极分化加重
B.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C.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D.宏观调控严重失控
17.
下面是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的工农业生产指数统计表。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工业总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农业总产值指数(%)
100
67
112
 
对上表数据的解读,合理的有
①七年战争使俄国(苏俄)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
②1920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走出困境
④192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19.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20.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21.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表现有
①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遍世界
②世界市场形成,贸易遍布全世界
③病毒的传播使美洲面临灭顶之灾
④新物种引进为明清经济带来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23.
在整个19世纪美国工业崛起的100年中,美国关税率在大多数年份均高达40%以上,低的时候也有20%。美国实行高关税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抵制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B.防止欧洲的剩余资本流入国内
C.维护美利坚民族的世界大国的形象
D.加紧与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24.
据统计,18世纪后半期的整个欧洲有大约70%的城市发展出现在英国。到1800年,在英国城市排名中,排在伦敦后的六大城市中的五座城市在两百年前是相对不重要的城市。这说明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C.英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动因
25.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新型的贸易公司。”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A.促进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B.直接推动重商主义的产生
C.表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表明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
26.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0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5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27.
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 官僚资本的日益膨胀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28.
20世纪80年代前期,随着改革的推进,私营经济产生;90年代初,部分私营企业纷纷挂靠乡镇集体企业,或设法造成合资假象,有的不愿登记为私营企业而称“个体户”。这反映出当时
A.尚未改变计划经济模式
B.经济体制改革裹足不前
C.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29.
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30.
在1950年的美国就业总人口中,白领工人占36%,蓝领工人占41%。而到1995年,白领工人上升到70%,蓝领工人则大幅下降。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C.产业结构的变化
D.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31.
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这里“取得了新的生命”有关的是
A.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D.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