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
材料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材料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由于新的、大批生活必需品交易使交易规模扩大,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巨大,因为美洲大陆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而提出了反对,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材料三 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经济的“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中主张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之相关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用史实加以说明。材料 有学者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予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赵湘江《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来看待和研究》
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20世纪中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2.单选题- (共26题)
时间 | 1541-1550 | 1551-1560 | 1561-1570 | 1571-1580 | 1581-1590 | 1591-1600 |
含银量 | 50% | 39% | 11% | 17% | 18% | 5% |
A.促使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导致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
D.刺激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A.与欧洲关系在减弱 |
B.对欧贸易处于劣势 |
C.海外市场不断扩展 |
D.世界工厂地位削弱 |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有了统一的时间标准 |
B.牛顿力学体系统一了宇宙间的运动 |
C.电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
D.交通运输业推动了统一时间的出现 |
A.外来农作物对増殖人口作用有限 |
B.外来农作物的实际推广范围较小 |
C.本土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质的提升 |
D.本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于主导 |
A.国家政策推动 |
B.中华民国建立 |
C.列强放松侵略 |
D.洋务运动促进 |

A.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B.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上升 |
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
A.排满兴汉,瓦解清廷 |
B.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
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
D.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
A.贫富两极分化加重 |
B.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
C.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
D.宏观调控严重失控 |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工业总产值指数(%) | 100 | 13.8 | 75.5 |
农业总产值指数(%) | 100 | 67 | 112 |
对上表数据的解读,合理的有
①七年战争使俄国(苏俄)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
②1920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走出困境
④192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A.①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
B.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
B.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
D.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
①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遍世界
②世界市场形成,贸易遍布全世界
③病毒的传播使美洲面临灭顶之灾
④新物种引进为明清经济带来活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
A.抵制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
B.防止欧洲的剩余资本流入国内 |
C.维护美利坚民族的世界大国的形象 |
D.加紧与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B.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
C.英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 |
D.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动因 |
A.促进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
B.直接推动重商主义的产生 |
C.表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
D.表明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 |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
D.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
棉纱进口 | 棉布进口 | 麦粉进口 | 钢铁进口 | 机器进口 | 生铁产量 |
下降38% | 下降20% | 下降15% | 增加20% | 增加20% | 增加30% |
A. 官僚资本的日益膨胀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A.尚未改变计划经济模式 |
B.经济体制改革裹足不前 |
C.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
D.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
A.第三次科技革命 |
B.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
C.产业结构的变化 |
D.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