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严重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对于由于土地停耕造成的产量降低,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以及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摘编自高德步、王珏《增长与变革——二十世纪的国际经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家庭结构是指以父母、子女、亲属等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间的组成状况。下面是《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一文中唐代和宋代的主流家庭结构图。


比较图一、图二两个家庭结构图,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家庭结构是指以父母、子女、亲属等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间的组成状况。下面是《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一文中唐代和宋代的主流家庭结构图。


比较图一、图二两个家庭结构图,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1题)
4.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
5.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材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发展状况 |
B.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 |
C.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
D.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
6.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 夏商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客户 |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
7.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
8.
《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9.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 |
B |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
C |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
D |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
A.A |
B.B |
C.C |
D.D |
10.
宋朝初期出现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
A. 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 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 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 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A. 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 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 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 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12.
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B.重农抑商政策 |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
13.
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教,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
A.英国科技中心的转移 |
B.传统大学科学研究的落后 |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 |
D.科学进步加速工业革命 |
14.
奴隶贸易前后进行了三百多年。从1802年到1819年,丹麦、英国、瑞典、法国政府先后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关于黑奴贸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牙是贩奴先锋,英国曾是史上最大的黑奴贩子 |
B.北美独立战争后减少了对黑奴的需求 |
C.机器的应用加速了废奴进程 |
D.黑奴贸易的停止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
15.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船队远航 |
B.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
C.丝绸之路的开通 |
D.工业革命的完成 |
16.
创办于1802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7.
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
18.
1862年,徐寿和华蘅芳联手用一年时间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与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曾国藩高兴地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 |
B.洋务派熟练掌握了近代科技 |
C.曾国藩对西方科技作了理性分析 |
D.洋务企业急需采用机器生产 |
19.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得益于
A.清末新政的推进 |
B.变法政策的实施 |
C.商品输出的加强 |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
20.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转变 |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
21.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22.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
23.
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 |
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 |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