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10分)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吸引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思想主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思想主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3.单选题- (共13题)
7.
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自清季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讲话中说的“光荣记录”指的是
A.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B.废除英美等国在华治外法权 |
C.实现关税自主权 | D.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
8.
1936年“双十节”(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济南晨报》发表文章,指出“国难,国难,多难未必兴邦;国庆,国庆,请问何庆之有?”文中的“国难”指
A.华北事变 | B.西安事变 |
C.卢沟桥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9.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为此做出的努力包括
①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根据地 ②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一致抗日
③组织百团大战,克服投降危险 ④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①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根据地 ②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一致抗日
③组织百团大战,克服投降危险 ④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铁路矿务局
D. 福州船政局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铁路矿务局
D. 福州船政局
12.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
B.法治代替人治 |
C.变法违背民意 |
D.变法最终失败 |
15.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教育的发展 | B.民国政府的倡导 |
C.领袖的个人决策 | D.底层民众的呼声 |
4.选择题- (共10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