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山东济宁金乡一中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17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2/2/3

1.判断题(共1题)

1.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10分)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吸引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思想主张。(3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3.单选题(共13题)

3.
在近代中国英勇悲壮的反侵略战争中,涌现出的少数民族英雄有
①左宝贵   ②吉鸿昌
③周保中 ④马本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中共依据下列土地法规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A.都改变了土地的私有制性质B.都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C.都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D.都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
有人认为:“伟大长征的拐点在云贵川”。下列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有
①突破四道封锁线  ②召开遵义会议   
③四渡赤水 ④渡过金沙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
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的转变,体现这一转变的历史文献是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论持久战》
C.《国共合作宣言》D.《井冈山的斗争》
7.
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自清季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讲话中说的“光荣记录”指的是
A.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B.废除英美等国在华治外法权
C.实现关税自主权D.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8.
1936年“双十节”(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济南晨报》发表文章,指出“国难,国难,多难未必兴邦;国庆,国庆,请问何庆之有?”文中的“国难”指
A.华北事变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D.八一三事变
9.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为此做出的努力包括
①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根据地 ②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一致抗日
③组织百团大战,克服投降危险 ④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水利工程修建于淮水流域的是
A.芍陂B.都江堰C.灵渠D.郑国渠
11.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铁路矿务局
D. 福州船政局
12.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13.
百日维新时期,法令叠出,所颁诏令未曾提及
A.设立铁路、矿务总局B.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D.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14.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政治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
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5.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教育的发展B.民国政府的倡导
C.领袖的个人决策D.底层民众的呼声

4.选择题(共10题)

16.

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C2H4

C2H6

C2H6O

C2H6O2

C3H6

C3H8

C3H8O

C3H8O2

C4H8

C4H10


17.

ABCD是正方形,以BD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A﹣BD﹣C,E为CD的中点,∠AED的大小为(  )

18.

ABCD是正方形,以BD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A﹣BD﹣C,E为CD的中点,∠AED的大小为(  )

19.

ABCD是正方形,以BD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A﹣BD﹣C,E为CD的中点,∠AED的大小为(  )

20.

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A,有果香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有机物B和C,其中C能被催化氧化成醛,则A可能的结构共有(  )


21.

如图,将斜边长为4的直角三角板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与坐标轴重合,P为斜边的中点.现将此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后点P的对应点的坐标是(  )

22.

如图,将斜边长为4的直角三角板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与坐标轴重合,P为斜边的中点.现将此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后点P的对应点的坐标是(  )

23.

下列关于亚洲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4.

下列关于亚洲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5.

近些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迅速,被誉为亚洲经济发展中的“双子星”,受到世界普遍关注.两国发展经济共有的社会条件是(  )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市场广阔  ④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