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1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摘编自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共和政治作出的主要努力。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2.单选题(共18题)

2.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维护了私有财产
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3.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在煤钢领域,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以其规模庞大而声名显赫;化工领域,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左右;交通运输业,德国的铁路长度在中西欧都首屈一指。这一时期德国的进步主要得益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完成
B.政治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C.对海外殖民地的倾销和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5.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7.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8.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B.海峡两岸的“三通”实现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两岸达成“一国两制”共识
9.
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0.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理解表格中的信息,下列正确的是
时间地区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总计
亚洲
12
1
10
3
26
非洲
5
13
23
3
44
欧洲
6
1
14
0
21
美洲
0
1
13
6
20
大洋洲
0
0
5
2
7
总计
23
16
65
14
118
 
A.1950—1959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11.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2.
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13.
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
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4.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5.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中体西用”D.倡导“维新变法”
16.
据记载,伯里克利时代的普罗泰戈拉已怀疑神“存在还是不存在”,普罗狄科更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发明种植、住房和各种技艺的实用需要创造了诸神的观念。这( )
A.带有绝对化的发展倾向
B.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滥觞
C.肯定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D.旨在论证“认识你自己”
17.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8.
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原子弹关键技术突破进度表
1963年3月
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3年12月
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实验成功
1964年4月
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
1964年10月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是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19.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①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