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0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依据图示任选一角度,自拟一个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演变特点的主题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2.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朝鲜停战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以主动地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风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2.单选题(共25题)

3.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剧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5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案;1923年曹混宪法;1945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5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泛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4.
1954年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C.召开了人大颁布了宪法
D.创建了多党合作的政局
5.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A.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B.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D.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6.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7.
“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上述材料见于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的“民主增量”的有
①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9.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0.
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该机构
A.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大倒退
B.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
11.
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民族自决”
④“高度自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13.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14.
南方网记载,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 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 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15.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16.
2014年4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将继续为推动朝鲜半岛形势软着陆发挥积极作用。中方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我们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局势紧张的行为,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表明了
A.中国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B.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
C.我国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7.
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 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 两大阵营界限分明
C. 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 中国主导会议进程
18.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
B.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
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文革”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外交
19.
以下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情况统计表》,该材料最适合用于研究改革开放时期
A.一边倒政策的放弃
B.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转变
C.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多边外交的形成
20.
1950年10月28日,中国芬兰就两国建交事宜正式达成协议,芬兰成为第五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这一外交活动
①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下的产物
②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③说明芬兰当时未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④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国际格局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
A.日内瓦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B.联合国大会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D.多哈会议中日邦交正常化
22.
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称自己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并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随后,他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了。佐藤首相的这一反应是针对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3.
***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两人话题的核心是指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24.
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5.
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是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D.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26.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7.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