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江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184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力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1984年,一名叫约翰逊的示威者焚烧了一面国旗,还围着火堆唱:“美国,红白蓝的旗帜,我们唾弃你。”该案发生时,已有联邦国会1968年通过的《反亵渎国旗法》,50个州中的48个州有类似法律。1989年6月21日,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定约翰逊的行为为“象征性言论”,是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这个判决裁定《反亵渎国旗法》违宪。这个结果一宣布,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烧国旗是错的,大错特错”。美国国会也立即通过了1989年《国旗保护法》,经乔治·布什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随即,有人在国会大厦前烧毁国旗,以示挑战。最高法院再次以五比四、判定,1989年《国旗保护法》也违宪。国会希望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但至今仍未成功。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2)总统、法院在国会的立法权方面相互制衡的表现是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促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当今世界,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根据材料三,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

2.单选题(共20题)

4.
朱塞佩•格罗索在《罗马法史》中指出:“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能够给上述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A.习惯法
B.成文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5.
针对美国的联邦体制,托克维尔曾认为这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加强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6.
在19世纪3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运动领袖托马斯说:“大贵族在下院有充分的代表权,工业和商业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与力量的源泉,因此,改革这种状况对国家的昌盛极为重要。”为此英国进行了
A.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1832年议会改革
D.责任内阁的设立
7.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
A.保留了君主制
B.改变了国家性质
C.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D.废除了君主专制
8.
2011年3月奥巴马提名华裔美国人骆家辉“作为美国的最高外交官返回中国”。骆家辉“作为美国的最高外交官返回中国”。必须经过
A.参议院批准
B.最高法院批准
C.中国政府的任命
D.选民直接选举通过
9.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提出了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这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10.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方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开始
B.《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11.
规定“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的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2.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13.
“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解放南京
14.
一战期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爆发在俄国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俄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C.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16.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17.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的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
A.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
B.在经济援助计划之外进行军事渗透
C.以复兴西欧经济为最终目标
D.在两极格局中争取占据优势
18.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19.
下图是关于日本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漫画。漫画意在表明
A.人们要警惕日本再次发动战争
B.日本已经具备“人常”的实力
C.日本发展导致其国内矛盾重重
D.日本没有谋求政治大国的诚意
20.
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存在日、俄、中、欧盟几大力量中心
C.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终极
D.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国家成为一支国际力量
21.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无直接关系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和争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C.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崛起
D.新兴的独立国家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22.
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说:“这次战争(“二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材料表明苏联
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利己主义
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
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D. 与美国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23.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3.选择题(共1题)

24.某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见到蒋介石后称他为“校长”,并让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该影片再现的是下列哪一历史场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