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179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0/12/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材料四“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2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2分)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2分)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4分)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综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2分)
2.
历史上,中英、中日、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材料二 2010年7月25日~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3.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5分)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2.单选题(共12题)

4.
《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
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
5.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说明《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是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
①对社会性质的界定 ②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③关于国家主权所属的规定  ④制定背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6.
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当美国的威信动摇时,反西方国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成功召开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胜利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
7.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亚非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6届联大
8.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9.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说明坊市界限仍未打破
10.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天朝上国思想D.君主专制统治
11.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12.
《共产党宣言》写道:“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
A.世界各国向社会主义发展B.蒸气机提供了巨大动力
C.世界市场总是在扩大D.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13.
世界博览会是对人类社会科技与文明进步的真实记录,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设想一下在这届博览会展出的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种类中,我们不能参观到的是
A.电气产品如电灯、电话等B.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
C.化工产品如塑料、化肥等D.航天工具如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14.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15.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3.选择题(共2题)

16.已知 {#mathml#}a{#/mathml#} =(1,﹣2),| {#mathml#}b{#/mathml#} |=2 {#mathml#}5{#/mathml#} ,且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则 {#mathml#}b{#/mathml#} ={#blank#}1{#/blank#}.
17.下面菜地的面积是{#blank#}1{#/blank#}平方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