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是如何实现妥协的?
(2)材料二中“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其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史实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的?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是如何实现妥协的?
(2)材料二中“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其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史实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的?
2.
英国议会在19世纪30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选举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从这一法律规定中获利最多的可能是
A.骑士贵 |
B.大庄园主 |
C.工业资产阶级 |
D.金融资产阶级 |
3.
20世纪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谱写了一部民族复兴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历史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十四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举出两例“十四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下表是历史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学者 | 描述 |
龚书铎 |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金冲及 | 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十四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举出两例“十四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28题)
4.
古希腊城邦建筑广泛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与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相关的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
B.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
C.农耕经济的发达 |
D.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
5.
“大抵欧洲各国的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首推周秦。”这是因为罗马法( )
A.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 B.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
C.其法律条文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
6.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这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
A.议会都是两院制 |
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 |
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 |
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 |
7.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子、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 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 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 | 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 |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 | 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政体 |
9.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10.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维新变法 |
D.辛亥革命 |
11.
“蒋介石先生惠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当时***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C.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
D.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
12.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哎,长的那么乖巧的一个孩子被别人抱走了
②英国:我们也可以合法到内地游玩、传教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商人也可以到重庆做生意了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①美国:哎,长的那么乖巧的一个孩子被别人抱走了
②英国:我们也可以合法到内地游玩、传教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商人也可以到重庆做生意了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3.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
14.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它没有争取到儒士和反满秘密会社的支持,因而不可能完成传统式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另一方面,它的宗教太浅薄,它的社会和经济主张太不充分,不足以取代儒家思想。”“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运动 |
15.
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以下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另一种看法,甲午战争使中国在20世纪几乎遭到亡国之祸,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步。下列不能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史实是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 |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促使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 |
16.
如图,观察图,导致中共党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工农运动高涨 |
B.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
C.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高涨 |
D.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
17.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③④②① |
D.③②①④ |
18.
“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A.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
B.资本主义经济未得到充分发展 |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并未激化 |
D.领导者大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20.
“不幸的是当欧洲文明日趋分裂之时,也正是我们中国西化运动逐渐加深之日。就在我们决定搞全盘西化之时(1919年五四运动),也正是他们彻底分裂之日。”唐德刚所说的欧洲文明“彻底分裂”是指
A.马克思主义诞生 |
B.十月革命 |
C.巴黎公社 |
D.苏联解体 |
22.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23.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
C.后者允许保留军队 |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
24.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一大片” |
25.
下图描绘了“二战”后初期的西方世界,某班的学生进行了判读,得到了这样一些说法,对漫画的理解错误的是


A.图中的“医生”是指美国,“病人”是指二战后的西欧 |
B.此医生开的“药方”其实就是杜鲁门主义 |
C.病人背上贴着美元,其实就是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
D.“药方”的实质是通过复兴欧洲经济以加强对欧洲国家的控制,遏制苏联 |
26.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
B.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
C.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D.第三世界的崛起 |
27.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C.市民的整体素质 |
D.革命的彻底性 |
28.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
29.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
30.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
31.
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
C.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