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168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4

1.简答题(共1题)

1.
“赤脚医生”
材料:1968年9月14日,***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5年底,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数量已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随着农村集体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的历史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李德成《赤脚医生研究述评》

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赤脚医生”从6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到8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疆界”之新概念
美国边疆学派认为,疆界不仅仅就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古代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叙述16世纪—19世纪英国“疆界展拓”的历史过程。
3.
“横看成岭侧成峰”
材料一:“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经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1936年)

材料二:“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和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

——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1945年)

材料三:“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

——费孝通《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1945年)

问题
(1)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一个角度对罗斯福新政作出评价?试作说明。
(2)你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
4.
西学东渐
材料一: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了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末至民国时期“译书”内容变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注中“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的影响。
(3)你如何理解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

3.单选题(共23题)

5.
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立一部新法律——“成文法”,可以说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促成这个“新的时代”到来的事件是
A.制定《十二铜表法》
B.编纂《民法大全》
C.颁布《民法典》
D.形成万民法
6.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8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可能看不到的情形是
A.独立战争爆发
B.黑人奴隶制度废除
C.联邦制度确立
D.华盛顿当选总统
7.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C.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众议院和参议院
8.
西方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开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在十六七世纪中这里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工业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心理状态和价值尺度。”文中的“社会政治结构”奠基于()
A.《大宪章》B.《权利请愿书》
C.《大抗议书》D.《权利法案》
9.
《王正廷自传:顾往观来》中自述了作为外交主管,与美国缔结新关税条约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法律条文的背景及其过程。王正廷当供职于
A.晚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民国政府
D.伪满政府
10.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周恩来这段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肯定孙中山联合各派力量促成统一战线之举
B.以史为鉴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以史为鉴呼吁国共两党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D.敦促蒋介石接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11.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这首嘹亮的战歌曾经响彻域外,加速了法西斯的崩溃,大长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战歌歌颂的是
A.中国人民志愿军
B.中国远征军
C.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D.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
12.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②“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③“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A.②③④①
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13.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现代化对全球的影响
B.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C.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D.世界历史发展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15.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该叙述
A.客观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反映当时中国深受阶级斗争思潮的影响
D.正确体现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16.
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17.
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种主张
A.否认了罗马教会存在的合法性
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威
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18.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派遣留学生是洋务的重要内容
D.留学生在海外深受西学的影响
19.
“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以下观点和该主张类似的有
A.“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上古三代之道”是“不易之经”、“不变之道”
D.“师夷长技以制夷”
20.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21.
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材料
A.体现了中国人迫切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说明了近代西学东渐的艰难社会过程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22.
伊藤博文访美时,曾在旧金山洋洋得意地说:“欧洲革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根除了封建制度。”伊藤博文意指哪项政策措施?
A.版籍奉还废藩置县
B.移风易俗开化文明
C.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D.富国强兵对外扩张
23.
“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1861年改革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颁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④结束了沙皇统治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
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该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
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
25.
1877年清朝使节张德彝在其日记中记载某国议会由两院构成,分别由王公贵族和绅士组成,“凡事绅主(决定之意)之,官成(完成之意)之,国君统之而已。”材料中某国当指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26.
“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这一思想,一定程度上促成英国在二战爆发前
A.采取中立政策
B.实行绥靖政策
C.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D.结盟美苏两国
27.
16世纪上半叶,当法王常常以“这是朕的意志”作为颁布诏令的结束语时,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的强大军事封建帝国,也常常令他不寒而栗。这个帝国应是
A.马其顿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4.选择题(共2题)

28.下列关于半坡氏族聚落说法不正确的是(   )
29.下列关于半坡氏族聚落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