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情况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父”瓦特 “发明大王”爱迪生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到: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却把这儿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材料三 1956年3月31 日,安徽省私营工业中,实行公私合营的已达到全省10 人以上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1%;10 人以下的私营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私营商业中,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达到私营商业总户数的76.9%。私营交通运输业中,汽车、轮船已全部公私合营。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划资本家7241 人,其中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3506 人。对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工商业联合委员会的567 人。由于缺乏经验,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曾发生盲目并厂并店、实行固定工资、不适当地改变原来某些经营制度等混乱现象。
材料四 1985年2月4 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加快推行厂长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搞活企业主要面向内部,向经营型、开拓型转变,在企业内部继续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扩大横向经济联系。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分析他们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分别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克维尔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方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通过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头等强国崛起和持续的决定性条件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即在基本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政治文化思想方式以及国际关系方面有世界历史性的创新。……随后的英国也是依靠几大历史性创新而成为世界十九世纪末的霸主:第一是政教分离、宗教宽容;第二是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是光荣革命以后形成的制度;第三是另外两项世界历史的大创新:工业革命、自由贸易体制取代殖民体系,所以英国很快登上更加显赫的世界大国地位。
材料二 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中国创造了一次经济飞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年间,***领导下的政府开始使经济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鉴于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错误政策,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推翻最初采取的一些政策,向外面的世界开放中国市场,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已经让位于以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决定产量和价格,政府的作用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境。中国日益接近全球经济超级大国这一地位。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登上更显赫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他”改变美国传统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之前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有何异同?改革之后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最大相同之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所述英国、美国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8题)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A.农业合作社广泛建立 |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
C.人民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
A.汽船的发明 |
B.火车的发明 |
C.飞机的发明 |
D.汽车的发明 |
A.法国——德国 | B.德国——日本 |
C.日本——英国 | D.英国——美国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
B.解放战争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A.使中国走上国富民强道路 |
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 |
C.培养了大批新式科技人才 |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A.建立人民公社 |
B.“包产到户” |
C.农业生产合作社 |
D.“耕者有其田”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蒸汽机车、水力纺纱机 | B.电灯泡、电动机 |
C.汽车、飞机 | D.电话机、内燃机 |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C.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
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A.整顿财政金融 |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
C.调节农业生产 |
D.举办公共工程 |
3.选择题- (共4题)
实验材料:
家鸽的骨若干,鱼的骨若干,带有刻度的水槽,天平,砝码,烘干机。
实验材料:
家鸽的骨若干,鱼的骨若干,带有刻度的水槽,天平,砝码,烘干机。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