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一五O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015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个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民俗为合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必久安。
材料二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
材料三(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四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并说明他们的各自依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的原因。
(3)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给你何种认识或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阅读材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单选题(共21题)

4.
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这个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句话影响西方哲学史两千年的伟大哲学家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A.实行宗教神权统治
B.神意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
C.自由缺乏必要环境
D.派系纷争造成政治权力滥用
5.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6.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7.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临安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
A.阅读《三国演义》的文人
B.穿着棉布的市民
C.吟唱京剧的艺人
D.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8.
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说明
A.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
B.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
D.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9.
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B.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D.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
10.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11.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12.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13.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14.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这段材料出自下列哪一部历史文献
A.《利维坦》B.《论法的精神》C.《社会契约论》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5.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6.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元曲
②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沿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18.
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19.
《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
A.查阅了《黄帝内经》
B.用四诊法为其号脉
C.使用了外科手术
D.参考了《本草纲目》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材料中的“钥匙”是指:
A.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21.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2.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23.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分别是在党的哪些会议上: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八大、十三大、十四大
24.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3.选择题(共2题)

25.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26.设a∈R,若函数y=x+alnx在区间 (1ee) 上有极值点,则a的取值范围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