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009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2.
一国的外交举措常受制于国内外诸多要素,又反作用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3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洛奇提出一份由39名参议员签署的反对国际联盟的声明,他们特别反对盟约中关于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犯之义务”的规定。其后对国联盟约的指责更是纷沓而至。被广为宣传的反对国联盟约的口号有:“盟约要求遵照国联命令送我们的孩子到世界各地区打仗!”“盟约是对华盛顿总统警告的嘲弄!”威尔逊总统决意“诉诸人民”,周游各地巡回演说。但民众对和约的热情开始消退,战后经济一度萧条让很多人宁愿忽视国际事务而关注国内危机。1920年3月,美国参议院对和约进行表决,结果是拒不接受。
材料二  1940年12月,英国告知美国,它面临“船舰损失重大”“黄金储备消耗殆尽”两大困难。罗斯福总统在随后的“炉边谈话”中说“如果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合众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到战争结束,美国通过《租借法》援助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法国及其属地约345亿美元,占其全部援助的三分之二。受援国大都提供美军各种矿产资源、军事基地或社会公共设施,总计约78亿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参议院“拒不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拒不接受”所体现的外交理念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外交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租借法》的主要内容,简述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的背景,并概要评价《租借法》的实施。

2.论述题(共1题)

3.
读懂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是我们增进历史理解的重要路径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野蛮的阴影笼罩着二十世纪的欧洲,这阴影曾令最原始的野蛮人感到震惊。当工具的创造性变革超越了人们以往的感知时,欧洲人默许了一连串的冲突,这些冲突毁灭的人类生命超过了以往所有战乱给人类造成的牺牲的总和。尤其是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毁灭性是无法估量的;并且迅即传遍全球。然而战争的重点毫无疑问是在欧洲。未来的历史学家肯定要回顾1914年8月至1945年5月之间的这三十年,在这个时期,欧洲抛弃了自己的理智。当人们选择足以代表那个年代人类经历的标志时,很难不首选二十世纪死亡的代表物:坦克、轰炸机、毒气弹、战壕、无名战士墓、死亡营、万人坑。这些恐怖事物使同一时期维护生命的一切成绩都相形见绌。在众多恐怖事件发生时期,欧洲人放弃了他们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欧洲被欧洲人的愚蠢侵蚀了。当战时的尘埃最终落下时,欧洲的废墟被两个欧洲之外的强国——苏联和美国——所控制,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甚至未曾出场。

——(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材料选自当代英国史学家的史学名著。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史学家的重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论述你所提炼的重要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3.单选题(共17题)

4.
如图是拍摄于1914年的一张老照片,它

①反映法德矛盾和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②说明了交通进步加快战争爆发的进程
③折射出当时的民众曾经一度支持战争
④体现了战争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巴黎和会上,美国政府主张“在平时和战时,在领海外公海上航行有绝对自由,只有在为了实施国际条约而采取国际行动时可以封闭整个或部分海洋。”劳合·乔治先生说,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条款。克里孟梭同意劳合·乔治的意见。下列项中,对上述现象解读有误的是
A.美国倡导“公海航行自由”
B.英国竭力维护其海上优势地位
C.英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D.美英法之间存在国家利益矛盾
6.
如图是二战中某一年苏德战场形势的局部图,据此判断,该形势出现在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
7.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走向崩溃。下列对该体系演变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②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③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8.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其共同原因主要有
①两国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经济疲软社会动荡
②军国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
③两国走法西斯道路的政府都得到大量民众支持
④两国民主制度不健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二战时期,盟国召开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会议成果对构建战后远东国际体系以及从国际法上保障中国的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该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这一局面开始于
A.德奥同盟条约签订
B.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C.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D.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11.
下表是二战时期主要国家粗钢产量简表(单位:万吨),从中可以看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年度
苏联
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1939
1879
4789
2250
669
1343
1942
1000
7804
2848
701
1314
1944
1635
8132
1831
673
1233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互配合
B.法西斯国家综合国力的弱小
C.反法西斯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D.反法西斯国家经济处于优势
12.
如图是美国一战中的宣传画,画中英文的意思是“先生们,把这些传统的活留给我们吧!”据此分析一战对欧美国家妇女的积极影响是

①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②妇女社会活动范围扩大
③妇女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④真正实现家庭男女平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
二战期间,美日双方在如图所示地点发生过长达半年的激烈争夺战。下列项中对该时期二战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太平洋战争美军展开反攻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开始反攻
④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4.
“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这一认识表明
A.英国坚决抵制法西斯势力侵略行为
B.一战后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主张以妥协方式维护欧洲和平
D.一战是绥靖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15.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有
①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对英美构成了威胁
②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③中国人民出现反帝怒潮
④美国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求学雅典阿卡德米学园
②任教马其顿王室
③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
④确定了哲学研究对象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17.
章太炎评价秦始皇:“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这一评价旨在说明秦始皇
A.破除贵族政治
B.开创君主专制
C.治国平政守法
D.建立大一统国家
18.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下列言论,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尽管他提出的有些观点被时代证明是错误的,但有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下列项中,属于该学术成就的是
A.确定了哲学研究对象,提出了十三个问题
B.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C.对大量动物进行解剖研究,并指出鲸为胎生
D.提出由大、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
20.
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
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
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
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
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