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00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文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要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与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的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并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四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渊源于唐代的韩愈,他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提出“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引导对儒学经典义理的探求。并和弟子李翱先后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韩愈创导的新儒学,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沉寂以后,到北宋中叶的仁宗初年,新儒学又重新开始在宋代文化学术舞台上兴起。活跃在宋真宗和仁宗初年的晁迥,“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吸收佛、道二家学说,成为后来新儒学“宋学”的学术取向。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晚清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受到西方的挑战,也被迫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西方的冲击一方面激活了儒学中的文化因素,使之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形成主动追随时代进步的学术风尚。晚清儒学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不断接纳西学,并受到西学的改造,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儒学与西学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地位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历史轨迹,儒学由最初的有选择地接纳西学到中体西用,再到中西融合的新学,完成了自身的近代化。

——摘编自孟富国《浅析晚清儒学的近代化及其动因》

材料三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学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四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儒学与宋代新儒学的共通之处,并加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二者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的不同。

2.单选题(共17题)

3.
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
B.“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
C.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
D.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
4.
15世纪,意大利城市里有许多出色的教育家,他们不仅擅长教书授徒,而且善于著书立说,通过著作展示其修养和学问。意大利城市还拥有欧洲最好的学校,这些学校均得到贵族和富商们的慷慨资助。这有助于
A.人文主义的传播
B.宗教改革的深入
C.理性主义的产生
D.浪漫主义的萌芽
5.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6.
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人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一观点
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
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
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
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7.
法国启蒙思想家经常谈论中国儒学。培尔说:“中国的无神论永远没有阻止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生存”;伏尔泰认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启蒙思想家意在
A.汲取儒学思想,维护法国社会秩序
B.借助中国文化,批判天主教会
C.倡导文化多元性,促进东西方交流
D.崇尚儒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8.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他旨在说明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思想启蒙的艰巨性
C.政治革命的重要性
D.专制统治的顽固性
9.
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A.启蒙运动已经成为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C.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落后性
10.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11.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
12.
有学者指出,就文化层面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的是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似的愿望。这种愿望
A.突破“夷夏之防”有利于变革
B.以西方文化全面改造中华文化
C.扭转了晚清政权的统治危机
D.迟滞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13.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14.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
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15.
有学者指出,“中体西用”之所以接受“西用”,只是为了保全较高级的“中体”的手段。它与“吾道一以贯之”的信条相矛盾,放弃了天道名教浑然一体、不可切割的思考方式,却留存了中国道统的核心内容。这反映出“中体西用”
A.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
B.旨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学说
C.推动中国开始工业化历程
D.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特征
16.
新文化运动初期对民主观念的负面评价甚少,1920年,特别是《新青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以后,对“民主”评价越来越趋于负面,在《新青年》杂志中对与“民主”有关理念正面评价的只有404次,而负面评价的则达764次。据此可知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新意识形态的影响增强
C.新文化运动走向没落
D.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17.
全面抗战爆发后,***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的该主张
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标志着***思想的成熟
18.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
B.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19.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