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988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施里芬曾作为下级军官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对当时指挥作战的总参谋长毛奇等人运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速决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有深切的理解。数年之后,他在回忆中还说:“能参加普鲁士军队经历这一伟大的战役,赢得辉煌的胜利,目睹无与伦比的欢呼场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
1891年,施里芬担任了德军总参谋长,他遵从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军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为德国将要进行的战争作了战略和战术准备,到1905年最终形成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围法国,采用歼灭战,闪电战的战略,先发制人,一举彻底打败法国,然后挥戈东向,对付俄国,迫其缔结和约。施里芬的战略思想除了源于毛奇的战略原则外,还受德国著名军事战略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克氏曾断言“法兰西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这成为德军选择战略方向的依据。
施里芬的战略学说是以单纯军事观点为基础的。他无视经济实力对速决战的影响,也不顾其他国家对德国的公愤,认为“谁抓紧时机首先占领布鲁塞尔,并征收几十亿战争税,谁就有优先权”。这样做,德国必然首先撕毁国际法,破坏比利时等国的中立,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加之,战争开始后法国的坚决抵抗与俄国迅速完成战争动员,这些都加速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与失败。

——摘编自(德)史蒂文奥茨门特《德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出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里芬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你如何看待施里芬计划破产这一史实?。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昌济,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春赴英国留学,1912年赴德国学术考察。1913年回国后,出任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四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员,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萧三、张国基等一批学者名流都曾是其在湖南任教时的学生。
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问题》和专题论文《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等,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学史学科。他特别看重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处理,全面继承了湖湘伦理文化的精华,十分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服务现实,以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找到一条新的救亡和启蒙兼容的路径。

——摘编自王泽应《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昌济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杨昌济的主要历史贡献。

2.单选题(共10题)

5.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6.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7.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基本原理。这
A.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
B.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作用
C.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D.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
8.
如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额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的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9.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0.
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11.
下表为1930年代中期河南省部分城镇地价一览表(单位:元/亩)

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的郑州
A.商业中心成为城市核心
B.城市绝对人口数量庞大
C.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开封
D.依然为典型的传统城市
12.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13.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14.
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