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材料三 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 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
——摘编自顾建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苏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海洋权主张。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同年,在美苏等国推动下,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幕,拟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期长达10年。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立即宣称对公约中的第十一部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不满。该部分规定,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资源规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一权利。还规定海底资源开采者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深海采矿技术,并要求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到1982年,与会国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该公约,但美、英、法、德四国反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行为。
材料 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苏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海洋权主张。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同年,在美苏等国推动下,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幕,拟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期长达10年。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立即宣称对公约中的第十一部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不满。该部分规定,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资源规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一权利。还规定海底资源开采者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深海采矿技术,并要求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到1982年,与会国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该公约,但美、英、法、德四国反对。
——摘编自苗蓿蕾《美国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行为。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
陆贾至南越,见赵佗梳南越人的发式,箕倨而坐,便生气的说: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予以区区之越与汉抗衡,祸将临头。他继续说:秦失政,诸侯豪杰并起,汉王最先入关灭秦,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最强。然汉王起巴蜀,率诸侯鞭笞天下,五年剪灭项羽,平定天下,此天助也。足下非但未助汉王诛暴逆,反而自立为王。汉朝将相对此很生气,欲移兵诛足下。天子怜悯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欲令百姓休息,故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非但不去郊迎,北面称臣,反而欲以新造未集之越,称强于此。如汉闻之,掘足下先人之冢,夷灭宗族,遣一偏将,率十万之众临越,越人杀足下降汉,易如反掌。
赵佗听后,承认由于久居蛮夷之中,有失礼仪。后留陆贾数月,相谈甚欢。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至此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刘邦赞赏陆贾出使成功,拜其为太中大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贾此次出使获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
陆贾至南越,见赵佗梳南越人的发式,箕倨而坐,便生气的说: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予以区区之越与汉抗衡,祸将临头。他继续说:秦失政,诸侯豪杰并起,汉王最先入关灭秦,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最强。然汉王起巴蜀,率诸侯鞭笞天下,五年剪灭项羽,平定天下,此天助也。足下非但未助汉王诛暴逆,反而自立为王。汉朝将相对此很生气,欲移兵诛足下。天子怜悯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欲令百姓休息,故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非但不去郊迎,北面称臣,反而欲以新造未集之越,称强于此。如汉闻之,掘足下先人之冢,夷灭宗族,遣一偏将,率十万之众临越,越人杀足下降汉,易如反掌。
赵佗听后,承认由于久居蛮夷之中,有失礼仪。后留陆贾数月,相谈甚欢。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至此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刘邦赞赏陆贾出使成功,拜其为太中大夫。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出使南越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贾此次出使获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2.单选题- (共11题)
5.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
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
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
D.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
6.
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种修改是为了
A.促成战略决战 |
B.扩大统一战线 |
C.转移工作重心 |
D.实现民族平等 |
7.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共和 |
D.推动实业救国 |
8.
“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
9.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C.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
10.
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这说明
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
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 |
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 |
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
11.
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
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
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 |
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
12.
下表是根据陈锡《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绘制的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变化。这一表格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A.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 |
B.促进我国非农产业人数大增 |
C.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 |
D.加速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 |
13.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吏治废弛 |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
C.君主专制加强 |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14.
1761年法国新教徒卡拉斯之子上吊自杀,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卡拉斯欲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实施了谋杀,卡拉斯被判有罪,折磨至死。深感震惊的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该事件
A.导致了法国宗教改革 |
B.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
C.传播了平等法治理念 |
D.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