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霍尔丹与罗素之争,中国则出现了“科玄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袁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主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海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材料一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袁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主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海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 《论语》 | 《韩非子》 |
信鬼神 | 信亦不信 | 不信鬼神 |
兼相爱,交相利 | 仁爱;由己及人 | 无爱;利己 |
信奉天意 | 信奉天意 | 不信天,信暴力 |
反对奢靡 | 礼:享受与节制 | 张扬私欲 |
崇奉圣人 | 崇奉圣人 | 反对崇圣 |
尚贤能 | 举贤才 | 不尚贤,以术御臣 |
崇尚教化 | 教罚并用 | 崇尚法治 |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 | 主要观点 |
普罗泰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
柏拉图 |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
亚里士多德 |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
斯多亚学派 |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2.单选题- (共23题)
3.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
B.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
C.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
4.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主张民主立宪 | 主张调和者 |
篇数 | 10 | 2 | 4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 |
C.《大公报》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
D.《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 |
5.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
B.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
C.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
D.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
7.
教会认为,人们要获救,只有通过教会。因此教会规定了许多所谓教徒获救必经的手续和仪式,这些仪式统称为“圣事”。对此,马丁・路德提出
A.简化宗教仪式 |
B.信仰教会即可得救 |
C.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D.信徒有直接解释《圣经》的权力 |
8.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
9.
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
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
10.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
11.
智者普罗泰格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
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 |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 |
D.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 |
12.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
C.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
13.
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
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
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
14.
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感到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无法认识真理,进而热衷于对现实本质的认识,如怎么知道何者为真?可见,柏拉图认为
A.“人是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 |
B.“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
C.“理念是万物之本源” |
D.“本能是创造性的肯定的力量” |
15.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唐诗与风俗画 |
B.话本与小说 |
C.楚辞与文人画 |
D.彩陶画与汉赋 |
16.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名单中突出四大发明,但也有叠铸法、水碓、转轴舵、新莽铜卡尺等发明。该材料主要表明
A.中国古代科学侧重于实用性 |
B.传统科技中也有近代科技成分 |
C.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 |
D.中国传统科技在现代仍很发达 |
17.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18.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
20.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 |
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 |
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 |
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 |
21.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
22.
1927年8月,***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
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
23.
孙中山认为,要解次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
B.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
C.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
D.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
24.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nòu,一种农具)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 B.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
C.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