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9986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霍尔丹与罗素之争,中国则出现了“科玄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袁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主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海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论语》
《韩非子》
信鬼神
信亦不信
不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仁爱;由己及人
无爱;利己
信奉天意
信奉天意
不信天,信暴力
反对奢靡
礼:享受与节制
张扬私欲
崇奉圣人
崇奉圣人
反对崇圣
尚贤能
举贤才
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教化
教罚并用
崇尚法治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
主要观点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亚里士多德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斯多亚学派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2.单选题(共23题)

3.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C.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4.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主张调和者
篇数
10
2
4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
C.《大公报》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D.《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
5.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6.
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A.“和而不同”
B.“克已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
7.
教会认为,人们要获救,只有通过教会。因此教会规定了许多所谓教徒获救必经的手续和仪式,这些仪式统称为“圣事”。对此,马丁・路德提出
A.简化宗教仪式
B.信仰教会即可得救
C.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信徒有直接解释《圣经》的权力
8.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9.
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10.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11.
智者普罗泰格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
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
D.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
12.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13.
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14.
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感到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无法认识真理,进而热衷于对现实本质的认识,如怎么知道何者为真?可见,柏拉图认为
A.“人是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
B.“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C.“理念是万物之本源”
D.“本能是创造性的肯定的力量”
15.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唐诗与风俗画
B.话本与小说
C.楚辞与文人画
D.彩陶画与汉赋
16.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名单中突出四大发明,但也有叠铸法、水碓、转轴舵、新莽铜卡尺等发明。该材料主要表明
A.中国古代科学侧重于实用性
B.传统科技中也有近代科技成分
C.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
D.中国传统科技在现代仍很发达
17.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18.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20.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
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
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
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
21.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22.
1927年8月,***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23.
孙中山认为,要解次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B.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D.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24.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nòu,一种农具)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C.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25.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