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一.卢梭坚持人民是主权者,政府从属于人民主权。无论是在国家主权的归属还是主权的行使问题上,他都强调人民是政治生活的主体。人民主权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以及绝对性和至高无上性等四个基本原则。立法权与行政权是相区分的。立法权是主权的主要表现形式;行政权由立法权派生而来,政府受托于人民行使行政权,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推翻现有政府的革命权。……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公意构成了至高无上的秩序和律令,主权就是公意的运用,人民共同行使主权,即主权在民。他的主权在民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并由此而绘制了一幅理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蓝图。
——摘编自丁冬菊《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解读》
材料二.梁启超介绍说:“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太平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使以一人能任天下之所当为之事,则即以一人独享天下人所当得之利,君子不以为泰也。……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他借助天赋人权论,宣传权利是公有的,人人可以共享,这样国家就可以强盛。否则,全国政权由一人独专是行不通的,也是极其有害的。中国衰弱的根源就在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
——摘编自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民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权思想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梁启超与卢梭民权思想的主要不同点。
——摘编自丁冬菊《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解读》
材料二.梁启超介绍说:“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太平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使以一人能任天下之所当为之事,则即以一人独享天下人所当得之利,君子不以为泰也。……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他借助天赋人权论,宣传权利是公有的,人人可以共享,这样国家就可以强盛。否则,全国政权由一人独专是行不通的,也是极其有害的。中国衰弱的根源就在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
——摘编自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民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权思想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梁启超与卢梭民权思想的主要不同点。
2.
“新文化运动之所主张,实专取一家之邪说,余西洋之文化,未取其涯略,未取其精髓,万不足代表西洋文化全体之真相”“现在时髦之西方文化,均取一偏,失其大体”“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化,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吾国古今之学术、德教、文艺、典章,皆当研究之,保存之,昌明之,发挥而光大之。”
——整理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解读材料,提取其中的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整理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解读材料,提取其中的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34题)
3.
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体现其主张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
C.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4.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A.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 |
B.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
C.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D.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
5.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和“粉碎达尔文”,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里的牛顿”。这说明了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否定了上帝创世说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否定了上帝创世说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6.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
7.
朱熹之“知”是理性之知,因此主张知先行重;而王阳明之“知”则是本能之“知”,因而强调知行合一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
A.肯定了道德的知识性 |
B.强调了“理”的客观性 |
C.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 |
D.否定了理学社会价值 |
8.
董仲舒首倡的“引经决狱”又名“春秋决狱”就是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这一举措
A.促进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统一 |
B.利于儒家独尊局面形成 |
C.加剧了古代刑罚的不合理性 |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9.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 B.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
10.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主权在民 |
B.三权分立 |
C.民主共和 |
D.君主立宪 |
11.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这表明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
B.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
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
D.“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 |
12.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
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
13.
十九世纪末中国出现的维新思想与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二者在宣传自己思想策略上的相同点是
A.通过文学革新推动思想解放 |
B.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C.借助艺术形式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14.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
B.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
C.儒学主张和启蒙运动的精神相似 |
D.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
15.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下列时代特征与此描述吻合的是
A.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开始萌发 |
B.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
C.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起步 |
D.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广泛确立 |
16.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
B.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
C.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
D.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
17.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 B.反对神灵崇拜 |
C.注重物质生活 | D.强调人的价值 |
18.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
B.追求民主法制,反对禁欲苦行 |
C.体现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 |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
19.
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
C.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
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
20.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
21.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表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 |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 |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
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
22.
“在中国文化史上,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因而往往游离于主体意识形态之外。”这是因为小说和戏曲
A.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 |
B.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 |
C.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
24.
某位在北美的科学家举例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个例子所揭示的科学理论
A.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
B.对启蒙运动、科学家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
C.否定了牛顿绝对时空观,使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
D.对人类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
25.
《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A.对外开放的程度 |
B.思想解放的尺度 |
C.政治改革的力度 |
D.社会转型的难度 |
26.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主张全盘西化 |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
27.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
28.
康有为说:“肉刑之制,汉文不能不变为杖笞,隋文不能不变为徙流,此百年之变也。若夫时有不宜,地有不合,则累朝律例典礼,未有数十年不修改者,此十年之变也。”康有为言论旨在
A.否定中国传统的法律 |
B.论证修改中国传统刑法的合理性 |
C.建立国家的法律体系 |
D.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法律观念相融合 |
29.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
30.
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这一论断旨在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B.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D.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
3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六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我国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
C.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
D.国家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
32.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C.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33.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指出:“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清斗争还要继续 |
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C.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
D.民族革命的长期性 |
34.
1923年***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1926年他却写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我们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变化表明***
A.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 |
B.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 |
C.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 |
D.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阶级 |
35.
1960年春天,《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最佳女演员”的“银鹰奖”,王家乙同获“最佳导演”的“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 |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