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清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崎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引自《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清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崎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引自《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材料一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
——1651《航海条例》
材料二19世纪英国经济发展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1936年发表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根源。
(2)根据材料三,指出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
——1651《航海条例》
材料二19世纪英国经济发展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1936年发表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根源。
(2)根据材料三,指出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8题)
3.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4.
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5.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 |
B.出现最早的纸币 |
C.出现地域性的会馆和商帮 |
D.近代工业的出现 |
6.
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明初规定盐商必须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盐引,商人持引至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方可贩卖取利,这叫“开中法”。到明中期,开中法逐渐废弛,改行折色制,规定商人只要交纳现银,即可办引行盐。这一变化( )
A.反映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B.导致“民日贫,财日匮”困窘局面 |
C.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D.严重挫伤了盐商运粮换盐的积极性 |
7.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
B.工业革命的开展 |
C.商业革命的影响 |
D.价格革命的影响 |
8.
(题文)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
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
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
A.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
C.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 D.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9.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A.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 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 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D. 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A.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 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 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D. 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