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公理与强权
材料一: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今世各国对于内皆是文明,对于外皆野蛮,对于内惟理是言,对于外惟力是视。故其国而言之,则文明之国也;自世界而言之,则野蛮之世界也。……中国所居者为野蛮之世界,不野蛮则不足以图生存。
(2)请用史实概述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
(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以来对“公理”“强权”看法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今世各国对于内皆是文明,对于外皆野蛮,对于内惟理是言,对于外惟力是视。故其国而言之,则文明之国也;自世界而言之,则野蛮之世界也。……中国所居者为野蛮之世界,不野蛮则不足以图生存。
——杨度:《金铁主义说》(1907年)
材料二: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这“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人,都应该明白,无论对内对外,强权是靠不住的,公理是万万不能不讲的了。——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
材料三: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倚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许德珩:《天安门大会宣言》(1919年)
材料四:对公理、正义的怀疑,让中国在此后一度陷入对世界的迷惑,对国际组织的失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场,赢得了胜利,哪怕这个胜利不过是“惨胜”,也让中国伴随着世界正义的重现获得了尊严。中国由此跻身于世界四强,成为联合国的创办国,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者,成为战后世界安全的保障国——联合国五常。直到这个时候,中国人对“国际正义”方才有直接体认,有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终于真正达到从未有过的融合状态,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马勇:《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2014年)
(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近代中国所遭遇的“文明国”野蛮对待的史实。(2)请用史实概述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
(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以来对“公理”“强权”看法的变化?
2.
美国与铁路
19世纪的美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材料一:在1860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内,铁路扩展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作适当的估计。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国内的运输事业,主要也就是铁道事业。铁路促进了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殖民事业。在许多地区铁路首先通过了无人居住的地带……“南北战争”对于铁路产生了破坏性的和刺激性的影响。当南部的机车和其他设备都已经折旧磨损或是遭到破坏的时候,战争促使北部去修建新的铁路。正是在战争进行的时期和一部分是出于战时的措施,才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
美国各地区的铁路里程(单位:英里)
(2)概括材料一中提及的影响美国1860年代铁路建设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评价美国19世纪的铁路发展?
19世纪的美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材料一:在1860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内,铁路扩展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作适当的估计。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国内的运输事业,主要也就是铁道事业。铁路促进了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殖民事业。在许多地区铁路首先通过了无人居住的地带……“南北战争”对于铁路产生了破坏性的和刺激性的影响。当南部的机车和其他设备都已经折旧磨损或是遭到破坏的时候,战争促使北部去修建新的铁路。正是在战争进行的时期和一部分是出于战时的措施,才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
——哈罗德·福克钠:《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美国各地区的铁路里程(单位:英里)
年代 区域 | 1830 | 1840 | 1850 | 1860 | 1870 | 1880 | 1890 |
新英格兰 | 30 | 513 | 2,596 | 3,644 | 43,273 | 5,888 | 6,718 |
东部 | | 1,484 | 3,740 | 11,927 | 18,292 | 28,155 | 40,826 |
南部 | 10 | 737 | 2,082 | 7,908 | 10,610 | 14,458 | 27,833 |
中西部 | | | 46 | 4,951 | 11,031 | 22,213 | 35,580 |
中南部 | | 21 | 107 | 250 | 331 | 1,621 | 5,154 |
西部 | | | | 239 | 4,578 | 15,466 | 47,451 |
合计 | 40 | 2,755 | 8,571 | 28,920 | 49,168 | 87,801 | 163,562 |
——美国人口普查局:《1890年第十一次人口普查中美国运输业务报告》
材料三:年代 | 事件 |
1820 | “铁路运动”进一步推动铁路运输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出行 |
1830 | 第一辆卧铺车厢出现在美国 |
1850 | 铁路车厢标准尺寸确立 |
1860 | 弹簧、衬垫被首次提出应用到火车座椅以减轻震颤对人体的伤害 |
1880 | “铁道脊柱”取代“创伤性神经衰弱”,形容铁道出行带来的损伤 |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1)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作为研究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直接史料是 ,间接史料是 。(2)概括材料一中提及的影响美国1860年代铁路建设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评价美国19世纪的铁路发展?
2.单选题- (共14题)
3.
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这里的“收效最好”主要体现在
A.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合作传统 |
B.以和平方式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
C.以和平手段巩固了国王的统治 |
D.终结了土地贵族大权独揽局面 |
4.
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民众的挟持下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有西方报纸对下图某会议报道:“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


A.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
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
D.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7.
王国维在《读史》一诗中写到:“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对这首诗解说正确的是
A.“大食”指阿拉伯帝国 |
B.“西京”指唐都洛阳 |
C.“远人”指中亚粟特人 |
D.“全盛”指贞观之治 |
8.
下图是法美英三国在不同时期煤产量(单位:百万吨)情况。对图中数据合理解释的是


A.煤炭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 |
B.英法工业化程度高于美国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轻工业相对发达 |
D.电力的应用在美国更广泛 |
10.
“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出现是它们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应时代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之所需。从这一方面看,它们的历史共性是
A.都助推了社会转型 |
B.要建立相同的社会制度 |
C.以地主阶级为批判对象 |
D.均为统治者提供理论 |
11.
近代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以一种新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眼光主要“新”在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
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
12.
福泽谕吉曾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此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与之相对应的人物组合,正确的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B.陈独秀﹣﹣孙中山﹣﹣曾国藩 |
C.康有为﹣﹣孙中山﹣﹣曾国藩 |
D.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 |
1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B.新兴力量的崛起 |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5.
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
16.
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