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冀州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940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国家农贷为什么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同治十一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二: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济(或土地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中,有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首先取得满足工业革命爆发所需要的三项因素的。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4.
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全国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5.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材料说明这是典型的
A. 灌溉工程
B. 防洪工程
C. 蓄水工程
D. 综合性水利工程
6.
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7.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8.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9.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初算缗钱”反映的是()
A. 完善税收制度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商业发展 D. 打击偷税漏税
10.
从图一到图二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 生产关系的变革
D. 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11.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12.
据记载,随着美洲的发现,17~18世纪共有大约10万吨白银流人欧洲,而同时这些白银又以40%(约3.2万吨)的比率流人亚洲。这种白银“外溢”现象
A.加速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B.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
C.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13.
19世纪后半期……动力技术与其他发明携手并进,在欧洲和世界其他部分之间“挖开”了一道“鸿沟”。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矛盾激化
B.工业革命使欧洲领先于世界
C.工业化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
D.欧洲脱离了与世界各地联系
14.
1637年,菲律宾检察总长孟法尔坤向西班牙国王报告说:“美洲白银运往菲律宾后,由那里转入我们宗教及王室的敌人(回教徒及其他异教徒)之手,而最后则流到中国去。”这反映了当时
A. 西方对中国抱有敌视态度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经济发展使拜金主义盛行 D. 中国与早期全球化存在联系
15.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16.
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 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 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 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17.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了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资,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18.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万金镑)
51.2
101.3
207.1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19.
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0.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 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21.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B.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
D. 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
2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现公有制企业的产权转让
B.实行以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D.克服分配中的贫富分化
23.
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A.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始开展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3.选择题(共4题)

25.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C⊥底面ABC,AB⊥BC,D,E分别是AB,PB的中点.

26.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C⊥底面ABC,AB⊥BC,D,E分别是AB,PB的中点.

27.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C⊥底面ABC,AB⊥BC,D,E分别是AB,PB的中点.

28.截至2012年8月底,全国共投人资金180多亿元,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开展“农家书屋村村有”活动主要是为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