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2.单选题- (共21题)
2.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
3.
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江西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
4.
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
B.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C.适应了农业生产由分散到集约的改变 |
D.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
5.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6.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
C.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
8.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
9.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10.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11.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12.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
D.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
13.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
B.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
14.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5.
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
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
16.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D.《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
17.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B.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C.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18.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究其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
C.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
D.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
19.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
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
20.
陆定一于1956年5月发表的讲话中提到:“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应该区分政治观点问题与科学技术问题
②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
③“双百”方针出台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际
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速科技发展
①应该区分政治观点问题与科学技术问题
②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
③“双百”方针出台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际
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速科技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1.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22.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2001年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至719万人,2017年已达3654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恢复统一高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3.选择题- (共3题)
23.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24.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