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让他的主人公被某种情欲甚至怪癖控制着……比如高老头的爱女,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例如,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材料二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李伯元所著谴责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下面是《官场现形记》的部分故事梗概: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在远亲钱典史的陪同下进京赶考,因拜礼太少而会试落榜,最后只好在京城里用钱捐了个官,做了赵中书。钱典史出了一百两银子,得到徐都老爷的推荐信,赶往江西。谁知他所捐的差使已经有人,便又在黄知府差役的活动下谋了一个好差使。黄知府升了道台,正在得意之时,因为前边所办的案子被人告发,后来通过京城中友人的疏通,又花了一万两银子,终于了结。
江西代理巡抚何某,绰号“荷包”,平生爱钱。三弟“三荷包”同样是个无底洞。两个“荷包”分赃不均而失和,抖出以前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三荷包”带着卖官所得的万两银子,买得山东胶州知府的位子。“三荷包”到任后,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巴结山东巡抚。外国人劝巡抚做生意,候补通判陶子尧趁机上条陈,大讲“整顿商务”,被巡抚派往上海购买机器。陶子尧在上海被骗子魏翩仞、买办仇五科合伙骗去几万两银子,弄得狼狈不堪。幸好有山东试用府吏周因从中帮忙,此事才了结。周因得陶谢礼,前往浙江,协助旧交浙江巡抚刘中远办洋务。周与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
(2)根据材料二,简析《官场现形记》所包含的历史现象。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间喜剧》和《官场现形记》的共同特点。
材料一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让他的主人公被某种情欲甚至怪癖控制着……比如高老头的爱女,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例如,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材料二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李伯元所著谴责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下面是《官场现形记》的部分故事梗概: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在远亲钱典史的陪同下进京赶考,因拜礼太少而会试落榜,最后只好在京城里用钱捐了个官,做了赵中书。钱典史出了一百两银子,得到徐都老爷的推荐信,赶往江西。谁知他所捐的差使已经有人,便又在黄知府差役的活动下谋了一个好差使。黄知府升了道台,正在得意之时,因为前边所办的案子被人告发,后来通过京城中友人的疏通,又花了一万两银子,终于了结。
江西代理巡抚何某,绰号“荷包”,平生爱钱。三弟“三荷包”同样是个无底洞。两个“荷包”分赃不均而失和,抖出以前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三荷包”带着卖官所得的万两银子,买得山东胶州知府的位子。“三荷包”到任后,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巴结山东巡抚。外国人劝巡抚做生意,候补通判陶子尧趁机上条陈,大讲“整顿商务”,被巡抚派往上海购买机器。陶子尧在上海被骗子魏翩仞、买办仇五科合伙骗去几万两银子,弄得狼狈不堪。幸好有山东试用府吏周因从中帮忙,此事才了结。周因得陶谢礼,前往浙江,协助旧交浙江巡抚刘中远办洋务。周与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搜狗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产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简析《官场现形记》所包含的历史现象。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间喜剧》和《官场现形记》的共同特点。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的特征两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成因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的特征两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成因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17题)
4.
《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A.《唐璜》 | B.《战争与和平》 | C.《巴黎圣母院》 | D.《等待戈多》 |
5.
它最初源于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它否定一切的理想精神,指责“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下列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D.《等待戈多》 |
6.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这段话反映了下列哪一作品产生的背景
A.《人间喜剧》 |
B.《悲惨世界》 |
C.《母亲》 |
D.《等待戈多》 |
7.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B.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C.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8.
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 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 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
9.
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时间(年) |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 录取人数(万人) | 录取率(%) |
1977 | 570 | 27 | 5% |
1978 | 610 | 40.2 | 7% |
1979 | 468 | 28 | 6% |
1980 | 333 | 28 | 8% |
1981 | 259 | 28 | 11% |
1982 | 187 | 32 | 17% |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恢复高考制度 |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 |
10.
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
D.“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 |
11.
20世纪60—70年代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科技发明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东方红一号”被送入太空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①“东方红一号”被送入太空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④③ | B.②③①④ | C.④①③② | D.③②①④ |
12.
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己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 B.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 D.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
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
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
14.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小说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要抛弃常规,把普通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记录下来,这就是意识的流动。这种主张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
15.
“他按照主观理解和创作意图,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形面重新加以组合。这种组合不仅把几个角度所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构造,置于完整性中加以表现,而且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应是


A.自由引导人民 |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C.向日葵 |
D.格尔尼卡 |
16.
“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下列选项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巴黎圣母院》 |
B.《人间喜剧》 |
C.《母亲》 |
D.《等待戈多》 |
17.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悲观主义思潮席卷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这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是
A.![]() |
B.![]() |
C.![]() |
D.![]() |
19.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