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1题)
1.
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的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
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
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
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
2.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3.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 | 1843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折 |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 1875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 1917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
A.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 |
B.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
C.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 |
D.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
4.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
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
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
5.
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 |
B.定都天京 |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D.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
6.
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
B.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
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
D.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
7.
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
C.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
8.
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反对直接民主 |
B.反对代议制民主 |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 |
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
9.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南宋一位文学家词作的评价是“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A.李清照 | B.柳永 |
C.苏轼 | D.辛弃疾 |
11.
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 | B.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
C.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 D.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
12.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
13.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
C.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
D.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
14.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B.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C.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15.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
B.使报纸杂志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
C.造成建国初期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
D.有助于建国初期社会秩序的重建 |
16.
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中写道:“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文中“他们”的作品
A.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B.创作手法怪诞 |
C.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 |
D.集中表现自我 |
17.
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这说明
A.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 B.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 |
C.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18.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19.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20.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2001年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至719万人,2017年已达3654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恢复统一高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