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来华后,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在肇庆建成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由于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的隔阂,不时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改成儒者装扮,行秀才礼;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也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但在传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客观效果。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首次把古希腊数学成就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刻印与我国已有的《华夷图》等完全不同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
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中国札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到民情风俗等情况,并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玛窦在华行为的影响。
材料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来华后,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在肇庆建成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由于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的隔阂,不时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改成儒者装扮,行秀才礼;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也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但在传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客观效果。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首次把古希腊数学成就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刻印与我国已有的《华夷图》等完全不同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
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中国札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到民情风俗等情况,并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玛窦在华行为的影响。
3.单选题- (共18题)
4.
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的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
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
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
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
5.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6.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 | 1843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折 |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 1875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 1917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
A.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 |
B.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
C.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 |
D.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
7.
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
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
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
8.
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 |
B.定都天京 |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D.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
9.
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
B.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
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
D.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
10.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
11.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
A.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
B.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 |
C.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
D.暗含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
12.
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
C.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
13.
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反对直接民主 |
B.反对代议制民主 |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 |
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
14.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
15.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
C.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
D.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
16.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B.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C.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17.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
B.使报纸杂志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
C.造成建国初期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
D.有助于建国初期社会秩序的重建 |
18.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 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
A.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 | B.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
C.暗含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 D.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
19.
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这说明
A.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 B.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 |
C.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20.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