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科税、利润》入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2)老人在广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馆,如行馆房屋不数,由行商租赁房屋并拔人看守。毋许汉奸出入夷馆。毋令番厮人等出外闲行,如夷商有事必须出行,须由通事.行商随行约束。
(3)禁止内地民人借领外夷资本。
(4)禁止夷人雇请内地之人为其传递信息,不许与行商以外的中国商人直接接触。
(5)派兵于洋船收泊进口处加强稽查,候其出口后方能撒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具体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科税、利润》入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1)不许夷人在广州过冬。(2)老人在广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馆,如行馆房屋不数,由行商租赁房屋并拔人看守。毋许汉奸出入夷馆。毋令番厮人等出外闲行,如夷商有事必须出行,须由通事.行商随行约束。
(3)禁止内地民人借领外夷资本。
(4)禁止夷人雇请内地之人为其传递信息,不许与行商以外的中国商人直接接触。
(5)派兵于洋船收泊进口处加强稽查,候其出口后方能撒回。
——摘自清《民夷文易章程)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具体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古代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今天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惠及所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之路、和平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特点,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材料二
——人教版教材插图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马世力《世界史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特点,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2.单选题- (共19题)
3.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
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
4.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总人口达0.727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525亿,清乾隆时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同一时期的耕地增幅却不足50%。这种现象主要依靠
A.传统铁犁的革新 |
B.租佃制的推行 |
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 |
5.
中唐时期陆贽有言:“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粮,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这一现象源于
A.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
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
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拋荒 |
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
6.
春节时,在农家的房门上常贴有“五谷丰登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期盼着来年丰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
D.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结合 |
7.
史书记载西汉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1石约120斤),到东汉时达到“亩收三斛(1斛为1石)”。汉代亩产量的较大增长反映
A.农业技术的进步 |
B.度量衡制度的混乱 |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8.
15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C.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
D.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
9.
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整个欧洲 | 23.2 | 28.1 | 34.2 | 53.2 | 61.3 | 62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4.0 | 4.2 | 5.2 | 7.9 | 7.8 | 6.8 |
德国 | 2.9 | 3.5 | 3.5 | 4.9 | 8.5 | 13.2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日本 | 3.8 | 3.5 | 2.8 | 2.6 | 2.4 | 2.4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1.7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
B.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
C.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
D.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0.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B.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C.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
D.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
11.
如表反映了1873~1926年中国的进出口税率(%)
表反映中国
年份 | 1873 | 1883 | 1893 | 1903 | 1911 | 192l | 1926 |
进口税率 | 4.9 | 4.8 | 3.4 | 3.3 | 3.2 | 3.1 | 3.8 |
出口税率 | 8.8 | 10.8 | 7.3 | 4.5 | 3.3 | 3.1 | 3.0 |
表反映中国
A.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改变 |
B.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
12.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明朝在江南的纺织行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近代工业诞生了 |
B | 1895年以后的4年中,全国新开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工厂超过之前20年的总数 | 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C | 张謇的大生企业,将大量收益投入地方教育、自治、慈善及社会公益事业 | 资本家有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
D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集中国家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A.A |
B.B |
C.C |
D.D |
13.
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
C.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
D.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 |
14.
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0.32 | 166.86 |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
15.
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一变化说明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
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16.
下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这表明
创办者身份 | 企业数量 | 资本额占比 |
官僚、士绅 | 47家 | 67% |
买办 | 7家 | 7.2% |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 手工工场主等) | 89家 | 20% |
A.民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 |
B.甲午战争后民族企业幵始出现 |
C.买办创办的企业规模最大 |
D.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
17.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A.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
C.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
D.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
18.
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
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
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
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
19.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
20.
“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
C.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
2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