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北京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88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7/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染病的“身体”成为“国家”的文化隐喻。
(1)以上是一张虚拟的病历表,实为制作者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或阐释)。请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谈谈你对这张病历表的理解。
要求:提取信息全面;运用知识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2)结合所学,指出朱自清此文纪念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影响
2.
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影响16~17世纪世界海上航线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概括1800年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简表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当代
贸易范围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世界贸易之外
国家间联系密切,参与普遍
发展速度

快速的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带来了高速发展
基础设施
空运与海运成本下降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
制度化
在关贸总协定下从事贸易
贸易多边协议自由化的开端
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组织而行动,确保共同规则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强了贸易自由化
 
(3)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
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材料二: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形式。
材料三: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
(下图: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
(下图: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单选题(共22题)

4.
“希腊留下的与,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横线上应填入()
A. 民主哲学 B. 平等博爱
C. 公民宪政 D. 城邦神庙
5.
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写道:“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关于人的法律,或是关于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首先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的对象的人,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法律。”这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
A.注重法律程序B.具有人文精神
C.适用范围扩展D.体系最终完成
6.
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7.
有学者形容拿破仑是“旧世界的女婿”。以下拿破仑的活动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编纂《民法典》B.建立法兰西银行
C.建立法兰西帝国D.实行征兵制
8.
某个国家“对现代国家的特点有四大贡献,成文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司法审查制度和联邦制。”这体现了哪个国家的政治创新(  )
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
9.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迫使皇上作出一些让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源于日语的新词汇,如服务、组织、纪律、原则、方针、政策、抽象、商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①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深刻
②日本跃居世界一流强国
③留日教育有了一定发展
④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十年,它既是国民政府相对有较大作为和建设的“黄金十年”,又是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抗争的十年。这应指的是(  )
A.1912~1921年B.1922~1931年
C.1928~1937年D.1938~1947年
12.
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1954年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是:
①“坚决避免内战,国内任何政治的、民族的纠纷,均应以政治方法寻求解决。”
②“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③“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
下列两张新中国建国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求同存异”
14.
以下史实中,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处于同一世纪的是
A.拉马克提出早期进化论观点B.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牛顿发现物体运动三大定律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5.
晚清政府机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下列机构中出现最晚的是
A.总理衙门
B.农工商总局
C.外务部
D.责任内阁
16.
下列书目中,最有可能成为1957~1966年中国畅销书的一组是
A.《***选集》《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土法炼钢》《青春之歌》
B.《***选集》《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农民识字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赤脚医生”手册》《革命样板戏故事:智取威虎山》
D.《邓小平文选》《政治经济学教材》《新概念英语》《射雕英雄传》
17.
在启蒙运动中,有一位思想家反对分权、反对代议制,主张通过“公意”的专政来保障公民的“自由”。这位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18.
19世纪70年代到一战之间,德国步入了工业化的快车道,尤其是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的产量增长很快,并跃居到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与此相关的因素有(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注重科技创新
③确立共和政体
④对外殖民扩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
1918年深受新文化熏陶的北京大学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提出了以三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下列选项中不会列入其中的是(  )
A.工农的联合B.批判的精神
C.科学的思维D.改造的修辞
20.
梁启超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该材料可为研究哪一历史事件提供素材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D.清末新政
21.
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
A.AB.BC.CD.D
22.
下列***的著作中,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 《论十大关系》
B.《论持久战》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23.
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的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B.戊戌变法
C.阿里远征土耳其D.巴黎公社成立
24.
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口2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
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
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
D.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25.
“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