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8748

试卷类型:三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美国与西欧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它们之间关系的演变,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勒斯坦在其《现代世界体系》中分析16世纪“欧洲世界经济体”时,提出了“中心***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1)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与北美的关系。并运用沃勒斯坦的观点,分析英国地位形成的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如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关系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美、西欧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以上近现代以来美欧关系的演变历史,你从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ù)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
(3)依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2.单选题(共33题)

3.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4.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根据地的示意图。图中所示根据地开辟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
5.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6.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主义立场
7.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8.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
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是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经证明
C.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
D.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10.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11.
《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2.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背景是
A.都因为国际战争而引发
B.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都已经成熟
C.均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13.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C.各少数民族人民此时据该条规定在5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
D.它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14.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5.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6.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邀访华时,幽默地将中国比作大象,而将缅甸比作羔羊,坦率地表达了对中国的恐惧之心。但是接下来他又提到,周总理访缅期间发表的声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该声明认可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对霸权主义
17.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A.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8.
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19.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20.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A.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21.
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22.
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选择了下面一幅漫画作为封面(画中左边是日本相扑,下边是山姆大叔),漫画寓意着

①日本对美国的大国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②美日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③世界形成了新的两极格局
④美日矛盾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B.成立华约组织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4.
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25.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26.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27.
194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威胁感到畏惧。”杜鲁门所说的“决议”是指:
A.《北大西洋公约》
B.马歇尔计划
C.《联合国宪章》
D.杜鲁门主义
28.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9.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土地私有制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
D.分封制崩溃
30.
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31.
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
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冶炼铁器出现
D.青铜铸造达到很高水准
32.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33.
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在当时被称为“土八路”。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思想中的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人民战争的路线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
B.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
C.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D.两个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
35.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3.选择题(共6题)

36.“面子消费”撑了面子多了浪费。中国人太爱面子,这是造成种种铺张浪费行为的重要原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37.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3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树

席慕蓉

       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遍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坡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坡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栽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39.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40.

椭圆C: x2a2+y2b2=1(a>b>0) 过点P( 3 ,1)且离心率为 63 ,F为椭圆的右焦点,过F的直线交椭圆C于M,N两点,定点A(﹣4,0).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若△AMN面积为3 3 ,求直线MN的方程.

41.

椭圆C: x2a2+y2b2=1(a>b>0) 过点P( 3 ,1)且离心率为 63 ,F为椭圆的右焦点,过F的直线交椭圆C于M,N两点,定点A(﹣4,0).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若△AMN面积为3 3 ,求直线MN的方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