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 (共8题)
A.舆论监督的作用有限 | B.王权凌驾于议会之上 |
C.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 D.议员议政权无法保证 |
| 1928—1929年 | 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 1932年 |
工业中 | 79.5 | 92.4 | 99.5 |
农业中 | 1.8 | 14.7 | 76.1 |
零售商品流转额中 | 75 | 91 | 100 |
国民收入中 | 44 | 66.3 | 93 |
A.社会主义建设急躁冒进 | B.各经济部门之间实现基本平衡 |
C.斯大林模式已基本确立 | D.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各项目标 |
A.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 | B.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
C.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 | D.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 |
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
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 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 |
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 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
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 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
A.成为甄别公民身份的主要标志 | B.反映了理性主义发展受到压制 |
C.促进了抽象化神灵形象的出现 | D.目的在于塑造公民的爱国精神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