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图1:在阅读《圣经》的妻子被丈夫的举动所吸引。
图2:在翻阅账簿的妻子被丈夫的举动所吸引。
对比上述两幅作品,请选择其中一幅作品中进行分析解读。(要求:史实准确,表述连贯)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 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苏共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决策。1985年是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莫斯科调整了对外政策。但阿富汗各派基于民族和教派分歧基础上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从未停止,之后毒品、恐怖主义等新问题又随之而来。可以说,在阿富汗的长期战乱中,大国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国内问题国际化、长期化、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干涉又演变为“回力棒”,不仅给予解体前的苏联最后一击,而且使“9·11”后的美国长期陷入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中。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但是古代中国却未能较西欧之先进入近代民族国家时代,而是在外力侵逼下不得已步入此一历程。
材料一近代民族国家区别于绝对主权国家的一个特征就是国民主权或人民主权,实行的是立宪民主制度。从西欧国家形态的演进历程来看,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王权成为民族聚合的中心,民族的孕育与成长是与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国家的成长与巩固相一致的,绝对专制主义为民族国家和世俗建构与认同权力体系开辟了通道。绝对主义国家在完成政治一体化后,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阶级的要求,市民阶级不仅要统一的市场和完整的主权,也要自由的社会和有保障的人权,绝对主义国家无法提供相应的合法化的法律制度框架,由此,把绝对主义国家改造成民族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过程。一般认为,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德建立起第一批民族国家。
——《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3期
材料二无论是封建化时期,还是绝对君主制时期,“家国”体制及其伦理规范一以贯之,成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特征,也是政治统一性的重要体现。“家国”体制及其伦理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周天子及后来的专制君主的利益,为了应付“家…‘国”之间的内在矛盾,专制君主不断吸取前朝教训,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人民依附于某一个具体的家族式或家庭式的政权,“家国”的政治伦理从根本上排除了契约精神,民主与自治也就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宪主义观念也就难以自发产生。这也就难怪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竞出现北京的老百姓作壁上观,为侵华联军带路,“热心”建议联军从下水道进城又快又安全,甚至为侵华联军攻打紫禁城按扶登城云梯,这些在今天看来奇特的景象。
——夏引业《中华民族构建与认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产生的影响。
3.单选题- (共9题)
A.外国资本对上海严格控制 | B.广东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 |
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政治局势影响经济的发展 |
A.国共两党共同合作抗日 | B.香港得到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
C.日本在沦陷区统治加强 | D.中共对香港抗战的重要贡献 |
A.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B.遗留了西方殖民的痕迹 |
C.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D.移植了西方的生产方式 |
A.明朝宦官掌控国家朝政 | B.苏州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
C.明朝地方制度发生异变 | D.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A.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 | B.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动摇 |
C.背离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 D.重商主义思想方兴未艾 |

A.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 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
C.苏联调整了与西欧国家关系 | D.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 |
A.儒学对君权的制约 | 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D.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
A.美国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