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2.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迅速提升,美国的对外战略比以往更带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在亚洲地区,美国的利益核心是东亚地带……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8/2号文件,它标志着美国在亚洲遏制战略的形成。为了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预防“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美国政府一方面要对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区的控制,确保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链的完整,一方面要通过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干预援助,加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立。而且,通过提高日本、菲律宾的国际政治影响,在东南亚建立新的经济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断绝这些地区与共产党中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在二战结束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远东策略已具体调整为:一个经济稳定和亲美的日本;一个稳定和对美忠诚的菲律宾;一个由英、法、荷、控制(或影响)并与美合作的东南亚保险式的近海岛链战略防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亚洲遏制战略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情况。
材料 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迅速提升,美国的对外战略比以往更带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在亚洲地区,美国的利益核心是东亚地带……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8/2号文件,它标志着美国在亚洲遏制战略的形成。为了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预防“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美国政府一方面要对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区的控制,确保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链的完整,一方面要通过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干预援助,加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立。而且,通过提高日本、菲律宾的国际政治影响,在东南亚建立新的经济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断绝这些地区与共产党中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在二战结束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远东策略已具体调整为:一个经济稳定和亲美的日本;一个稳定和对美忠诚的菲律宾;一个由英、法、荷、控制(或影响)并与美合作的东南亚保险式的近海岛链战略防线。
——中国社会科学网《战后初期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台“亚洲遏制战略”的背景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亚洲遏制战略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情况。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后因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事而未能成行。1932年1月,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他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1933年春,日寇攻占热河,并猛攻华北长城各口。蔡廷锴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缨北上,南京政府不允许全军出动,亦应以一部先遣策应,于是,蔡廷锴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自己为先遣抗日军总指挥。先遣军进抵湖南耒阳时,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蒋介石电令先遣抗日军回师福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后因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事而未能成行。1932年1月,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他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1933年春,日寇攻占热河,并猛攻华北长城各口。蔡廷锴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缨北上,南京政府不允许全军出动,亦应以一部先遣策应,于是,蔡廷锴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自己为先遣抗日军总指挥。先遣军进抵湖南耒阳时,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蒋介石电令先遣抗日军回师福建。
——摘编自马若义《蔡廷锴抗日活动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廷锴所领导抗日活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2.单选题- (共22题)
6.
罗马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5尺以便于通行和犁地;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8尺,拐弯处为16尺;建筑物的周围应留2.5尺宽的空地以利通行。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维护财产私有 |
B.体系完备,易于推行 |
C.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
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7.
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希望
A.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
B.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
C.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
D.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
8.
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据统计,从1887年到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表明
A.内阁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
B.议会已经退出国家权力中心 |
C.内阁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 |
D.英国议会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
9.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
A.在联邦制下强化了中央集权 |
B.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
C.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
D.进一步通过了民主化的要求 |
10.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
11.
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
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 |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
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
12.
列宁说:“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 |
B.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C.不需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 |
D.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 |
13.
近年来,浙江省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在选举日大都长途跋涉,回到村中投票;萧山市有的村民在深圳打工,听说本村要举行村委会选举,甚至搭乘飞机回村投票。材料表明我国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
B.农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
C.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
D.村民自治制度还待完善 |
14.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后,政务院副总理和政务院领导成员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50%,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40%。这说明
A.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
B.新中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 |
C.新中国实现了所有政党联合执政 |
D.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居领导地位 |
15.
1949年4月30日,***发表声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
B.蕴含了“另起炉灶”的精神 |
C.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
D.促使西方国家与新中国建交 |
16.
自1971年夏天起,日本《朝日新闻》开始长篇连载《中国之旅》,“重新认识中国”“积极介绍中国”一时成为除《产经新闻》外其他各大报纸的努力方向。这一现象
A.使中日两国的矛盾基本消除 |
B.有利于推动中日关系缓和 |
C.反映了中日民间交流的频繁 |
D.加深了美日两国之间的矛盾 |
17.
“G8已成为历史,G20还有待完善,而至于G2(中美共治)和G3(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材料表明
A.西方大国普遍走向衰落 |
B.一体化是世界的政治走向 |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
D.“一超多强”局面正在形成 |
19.
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
20.
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
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
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
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 |
21.
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不但“极大地增加了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并且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刺激了欧洲殖民掠夺的欲望 |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
C.加速了各个文明中心的交融 |
D.增强了欧洲人征服自然的信心 |
22.
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
B.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限制 |
C.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
D.圈地运动冲击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
23.
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它”指的是
A.中体西用 |
B.实业救国 |
C.变法图强 |
D.民主共和 |
24.
1958年8月11日,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成倍地增长。”此言论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发挥良效 |
B.粮食产量增速跃居世界第一位 |
C.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
D.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果 |
25.
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A.已完全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
26.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