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
(1)阅读材料一,分别概括甲、乙、丙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所述问题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材料一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 乙中国旧思想 | 丙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
(1)阅读材料一,分别概括甲、乙、丙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所述问题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8题)
2.
近代有一首诗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描述的历史事件与下列哪一战略相关
A.“远交近攻” |
B.“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
C.“以夷制夷” |
D.“以华制华” |
3.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4.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①② |
C.③①②④ |
D.①③④② |
5.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 英国 | 日本 | 其他国家 |
1894 | 69.49 | 6.26 | 24.25 |
1900 | 62.99 | 11.20 | 25.81 |
1905 | 55.71 | 14.04 | 30.25 |
1910 | 50.89 | 16.14 | 32.97 |
1914 | 48.31 | 20.39 | 31.30 |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6.
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②⑤④ |
C.①③②④⑤ |
D.①②③⑤④ |
7.
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
B.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C.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 |
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10.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
11.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
1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3.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国名 | 人口 | 棉纺织品消费量 | 比例 |
中国 | 3.6亿 | 人均0.75便士 | 1 |
洪都拉斯 | 14600人 | 人均934.5便士 | 1246 |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B.在中国投资设厂 |
C.进一步控制满清政府 |
D.从中国获取原料 |
14.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
15.
如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 领导阶级 | 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世纪中期 | 农民阶级 | 平均主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17.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18.
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
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
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
19.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项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辛亥革命 |
20.
“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作出于
A.八七会议 |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七届二中全会 |
21.
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术界曾围绕屈原是否真有其人展开激烈争论,到30年代初,史学界更为关注的重心则是“屈原的诗篇为我们树立了多么崇高的爱国文学传统,鼓舞了几千年来民族的自豪感情和献身精神”,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基于
A.文化上对民主精神的反映 | B.国民党对文化的统制政策 |
C.受到当时民族使命的影响 | D.部分史学工作者对传统的轻视 |
22.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主要是为了纪念
A.九一八事变 |
B.旅顺大屠杀 |
C.南京大屠杀 |
D.七七事变 |
23.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
C.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
D.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
24.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5.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26.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27.
(题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
B.行政服从于司法 |
C.从人治走向法治 |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28.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29.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宗法血缘关系 | B.家国同构观念 | C.中央集权意识 | D.安土重迁理念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