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后半期,明朝灭亡与清代继立所造成的“天崩地解”的严峻形势和反清的阶级与民族斗争的激流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涌现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朱之瑜、傅山、李颙、颜元等人为代表的一代杰出思想家。他们对于明末专制主义政治的种种弊端,都有着深切的感受。而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也使他们深恶痛绝,因此当他们认真思考招致“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时,很自然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唯心主义理学。他们提出的学以经世致用的思想就是从总结明亡教训和清算理学的斗争中形成的,既是清初进步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也是发自封建士大夫的“救世”的呼声。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思想,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国家、民族、法制、教育、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启迪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改革时弊的途径,并且形成了与前代迥异的新思想,新学风。
——摘编自张晋藩《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实学的学风》
材料二湖湘经世派在嘉、道时期举起反对理学尚空谈轻实用的旗帜,将理学复兴与经世思潮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纠正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病,形成了“义理经济”合一的新思路,增强了理学的应变性和务实精神。例如,贺长龄等在经世实学实践中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开始倡导“义理经济”合一的主张,在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非常重视外在事功,积极讲习经世致用之学,主动地以经世实学补充宋学“外王”之不足,在当时学术界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委托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以供有志经世者取资借鉴。这一举动对于当时的学风转变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晚清汉学大师俞樾说:《皇朝经世文编》刊行后,“数十年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于家有其书”(俞樾:《皇朝经世文续编序》)。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以“义理经济”合一为核心,不仅讲“实学”,而且还讲“实政”,给理学添加了鲜明的“务实”色彩。例如,基于“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和“崇实黜虚”的价值观念,曾国藩为京官之初,“即侃侃言天下事。如议大礼、议军政、议所以奖植人才,皆关经世之务甚钜”。他与罗泽南、胡林翼等不仅以“义理经济”之学相标榜,而且率先从军从政,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等实际政务活动,研究和解决国家在吏治、政务、田赋、河工、漕运、兵制、科举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政务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自中国网——文化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主张,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17世纪后半期,明朝灭亡与清代继立所造成的“天崩地解”的严峻形势和反清的阶级与民族斗争的激流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涌现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朱之瑜、傅山、李颙、颜元等人为代表的一代杰出思想家。他们对于明末专制主义政治的种种弊端,都有着深切的感受。而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也使他们深恶痛绝,因此当他们认真思考招致“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时,很自然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唯心主义理学。他们提出的学以经世致用的思想就是从总结明亡教训和清算理学的斗争中形成的,既是清初进步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也是发自封建士大夫的“救世”的呼声。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思想,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国家、民族、法制、教育、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启迪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改革时弊的途径,并且形成了与前代迥异的新思想,新学风。
——摘编自张晋藩《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实学的学风》
材料二湖湘经世派在嘉、道时期举起反对理学尚空谈轻实用的旗帜,将理学复兴与经世思潮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纠正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病,形成了“义理经济”合一的新思路,增强了理学的应变性和务实精神。例如,贺长龄等在经世实学实践中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开始倡导“义理经济”合一的主张,在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非常重视外在事功,积极讲习经世致用之学,主动地以经世实学补充宋学“外王”之不足,在当时学术界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委托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以供有志经世者取资借鉴。这一举动对于当时的学风转变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晚清汉学大师俞樾说:《皇朝经世文编》刊行后,“数十年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于家有其书”(俞樾:《皇朝经世文续编序》)。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以“义理经济”合一为核心,不仅讲“实学”,而且还讲“实政”,给理学添加了鲜明的“务实”色彩。例如,基于“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和“崇实黜虚”的价值观念,曾国藩为京官之初,“即侃侃言天下事。如议大礼、议军政、议所以奖植人才,皆关经世之务甚钜”。他与罗泽南、胡林翼等不仅以“义理经济”之学相标榜,而且率先从军从政,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等实际政务活动,研究和解决国家在吏治、政务、田赋、河工、漕运、兵制、科举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政务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自中国网——文化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主张,并进行简要评价。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异同。
材料一《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异同。
2.论述题- (共1题)
4.
(2017年新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钟表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古代 |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
中世纪末期 |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
近代早期 |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
1850年前后 |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
20世纪初 |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
20世纪50年代 |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
21世纪初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27题)
5.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
6.
(题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
7.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 B.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 D.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
8.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9.
《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
C.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
D.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
10.
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
11.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12.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
13.
温州新学社群成员张棡在1903年4月26日的日记中记录,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 |
B.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
C.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 |
D.维新变法运动已深入到了社会基层 |
15.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纸币贬值加速 |
B.农民税负加重 |
C.土地兼并严重 |
D.自然经济解体 |
16.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
B.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
C.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
D.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
17.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18.
表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年代 | 1870 | 1896—1900 | 1913 |
比例 | 78% | 74% | 72% |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20.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
B.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
21.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22.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
23.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24.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
25.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
26.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
27.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28.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
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
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
29.
肖邦的祖国波兰在近代曾被外国瓜分,他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这体现出
A.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色彩 |
B.波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 |
C.波兰音乐在肖邦生活的时期走向巅峰 |
D.民族乐派的音乐充满感伤情绪 |
30.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