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昆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吴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即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之。
(2)围绕材料二中对“规范”的认识,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相应规范的出现使昆曲成为了“近代百戏之祖”,论证“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②以清中叶“花雅之争”,论证“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具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以至昆曲日趋衰落。(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材料一 我吴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即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之。
——沈宠绥《度随须知弦索题评》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良辅对昆腔做了怎样的革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昆腔首次登上戏曲舞台的剧作及创作者。(2)围绕材料二中对“规范”的认识,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相应规范的出现使昆曲成为了“近代百戏之祖”,论证“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②以清中叶“花雅之争”,论证“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具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以至昆曲日趋衰落。(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2.单选题- (共12题)
2.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政府用兵蒙古准噶尔部,始设军机房。当时军事呈报需经内阁再转呈皇帝,且“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泄事机”,故将军机处设于雍正帝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据此可以说明
①养心殿是雍正帝居住和理政的地方 ②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曾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军机处地处内廷,办事效率较高 ④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
①养心殿是雍正帝居住和理政的地方 ②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曾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军机处地处内廷,办事效率较高 ④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3.
《义勇军进行曲》在1982年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就肯定了长城
A.作为中华民族肝胆与骨气象征的人文价值 | B.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
C.是开放交流、开拓进取的象征 | D.是勤奋智慧的象征 |
5.
1956年,***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 | B.传统名剧的再现 |
C.舆论的大力宣传 |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
6.
1942年初,纳粹德国制定了一个方案,指出“必须加快步伐,把他们迁移到东方去——主要是波兰……许多人在这样的劳动中肯定会受到自然淘汰。剩下能活下来的人,可能是犹太人东山再起的祸根,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理”。对该方案解读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暴行 ②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该方案主要实施地点
③是纳粹实施的种族灭绝方案 ④该方案破产后对犹太人的屠杀相应结束
①体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暴行 ②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该方案主要实施地点
③是纳粹实施的种族灭绝方案 ④该方案破产后对犹太人的屠杀相应结束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7.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人类以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无数雄伟壮丽的文化景观。但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下列遗产破坏的主要原因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丽江古城 | B.巴米扬西大佛 | C.吴哥古迹群 | D.圆明园 |
9.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作为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遗产,在1982年和1984年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对两者共同点的论述准确的是
序号 | 角度 | 评价 |
① | 建造背景 | 教皇主导,市民参与 |
② | 设计建造 | 都有拉斐尔参与 |
③ | 建筑内涵 | 都彰显人文主义光辉 |
④ | 建筑特点 | 圆顶覆盖,肋条加固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0.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取材于《圣经》故事。当时罗马教会把人的肉体诅咒为“灵魂的牢狱”,而画家把所有人物无论圣贤还是魔鬼一律画成健美的裸体。这反映出文艺复兴
A.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 B.倡导权利平等的理念 |
C.批判了宗教禁欲主义 | D.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
11.
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椭圆形广场和小型梯形广场组成,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因地制宜奋发进取 | B.宗教寓意凸显教权 |
C.天才设计彰显人性 | D.宏伟壮观包容开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