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整理自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二 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应当归功于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两个基本思想: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近代以来西方法治的发展,在严格意义上就是这两个基本思想的外化。严格意义上,近现代法治史,就是一部权力约束和制衡史。而全部近现代法治史都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自然法《“道”与“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 隋代和唐初 | 中唐及晚唐 |
北方水利 |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 |
南方水利 |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2题)
4.
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政府曾实行重商政策 |
B.私营商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C.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
D.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行为 |
5.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人,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
B.否定了古代中国种植经济的主体地位 |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
6.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盐铁论.错币篇)又云:“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这表明汉初
A.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B.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C.官督商办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
D.实行放任经济政策复苏社会经济 |
8.
唐朝的官营纺织业是由少府监的下属织染署分管,所领织紝十作,内有绫、罗、锦、绮等八作为丝织品,另外两作布、褐分别为麻织和毛织。由此可见,官营纺织业
A.产品只供应皇家使用 |
B.主要依仗丝织品盈利 |
C.特别重视丝织业 |
D.麻、毛纺织工艺水平低 |
9.
唐朝初期的赋税主要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制度的变化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土地兼并的严重 |
D.赋税制度的改革 |
10.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
11.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
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12.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了当时的谚语“百里不贩榷(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司马迁轻视商贩
B.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 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A. 司马迁轻视商贩
B.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 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13.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
14.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
B.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
C.小农经济的发展 |
D.大一统思想出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