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8979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4 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增强中央财政的再分配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产生了国税机构和地税机构,分别主要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管。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国税机构、地税机构分设并立带来的纳税人“遵从成本”较高的弊端日益凸显。一个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时需要到国税局,为员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又要到地税局;要重复报送涉税资料;还要重复接受税务检查,损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效率。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税务机关进行了“放管服”改革。使“遵从成本”有所下降,但是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当前,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推进,营业税这一主要以地税机构为征管主体的大税种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地税机构征管任务大为减少,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的条件日趋成熟。
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当前实行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的条件日趋成熟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却面临着“转型的火山”: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粗放,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负债过高;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等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概述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分析民营企业应怎样跨越“转型的火山”。

2.单选题(共13题)

3.
龚某在一家国家控股企业工作,月薪6500元。2018年5月,他卖给本企业一项技术专利获得15万元,其中以10万元购买了本企业的股票。同年10月他获得了2万元的股息。他的收入方式:
①有按劳分配 
②属于不合法的劳动收入 
③不是劳动收入,存在不劳而获的现象 
④有按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分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
2017年4月,上海、深圳、陕西等地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收入预期增强→消费水平提高
B.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社会收入差距缩小→收入预期增强→消费水平提高
C.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机器换人”增多→社会失业率提高
D.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机器换人”增多→劳动生产率提高
5.
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
①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国家增发国债→重点领域扩大支出规模
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③民生领域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
④提供相应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就业人员增加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6.
2019年,我国将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拟安排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安排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2489亿元,同比增长14.7%。上述举措旨在
①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②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④引导地方政府投资方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2018年,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82亿元;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1.3万亿元;全国棚户区住房改造基本建成511万套。对上述事实分析正确的是
①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②重视铁路基本建设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③为企业减税降费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④棚户区住房改造体现了财政惠民生促公平的保障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8.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地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这说明我国财政能够
①增加财政补贴和信贷等融资手段对国有经济、国有支柱企业的扶持
②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业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③优化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供给,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
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24年预计突破4亿人,总体市场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在线教育领域。这说明: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②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③资本流向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
④生产与消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继2018年以来的第五次降准,连续降准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下列传导正确的是:
①扩大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刺激社会总需求→实体经济生产规模扩大
②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少→实体经济得到发展
③银行释放增量资金→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④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1.
为实施精准扶贫,内蒙古莫旗推出“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扶贫”的农业收入保险项目,为农户防范种植风险和增加种植收入提供保障。这一项目的意义在于
①整合资源,推动扶贫方式创新
②释放需求,增加农户的投资理财收益
③形成合力,扩大农业企业规模
④分散风险,激发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8年10月15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这是年内第四次降准与此同时,财政部也采取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全年规模超过1.3万亿元。专家指出:降准减税措施将助力我国经济发展。其传导过程是
①降准—释放增量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②降准—增加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
③减税—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④减税—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和物价上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
互联网模式下的拼车服务能减少55%约交通拥堵,既节约了道路资源和能源消耗,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对于平台、使用者、出让者、社会都是多赢的结局这种“分享经济”模式的传导路径是
①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动能
②人们消费需求多样化而社会资源分散、闲置
③通过信息平台暂时让渡或分享使用价值并获得收益
④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供应、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14.
近年来,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为此,国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从劳动价值论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因为
①商品的质量是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
②商品的质量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
①市场竞争导致商品优胜劣汰
②商品使用价值会影响人的消费选择
③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
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