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1题)
1.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腐霉茎腐病在我国广泛发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________。
(2)观察发现,玉米品种甲(纯系)对腐霉茎腐病表现为抗病,品种乙(纯系)表现为感病。
①研究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检测发现,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因此可推知抗病与感病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对基因控制。
②研究人员又对F2进行单株自交,将每株收获的种子分别种植,观察表现型。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抗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感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若上述三种F2的比例为________,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甲的抗病基因R1位于玉米1号染色体上。已知抗病玉米品种丙(纯系)的显性抗病基因Q也位于1号染色体上。
①在玉米1号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有分子标记,如z263,它在玉米的不同品系里的长度可能不同,但起始和终止序列相同。类似的还有z459、z319和z256。已知品种丙的Q基因与z263、z459、z319和z256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科研人员根据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________,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_______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初步说明R1与Q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丙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直接验证(3)①的结论。推测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是(只考虑R1和Q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________。
(2)观察发现,玉米品种甲(纯系)对腐霉茎腐病表现为抗病,品种乙(纯系)表现为感病。
①研究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检测发现,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因此可推知抗病与感病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对基因控制。
②研究人员又对F2进行单株自交,将每株收获的种子分别种植,观察表现型。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抗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感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若上述三种F2的比例为________,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甲的抗病基因R1位于玉米1号染色体上。已知抗病玉米品种丙(纯系)的显性抗病基因Q也位于1号染色体上。
①在玉米1号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有分子标记,如z263,它在玉米的不同品系里的长度可能不同,但起始和终止序列相同。类似的还有z459、z319和z256。已知品种丙的Q基因与z263、z459、z319和z256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科研人员根据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________,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_______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初步说明R1与Q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丙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直接验证(3)①的结论。推测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是(只考虑R1和Q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0题)
3.
如图所示,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
B.血管紧张素Ⅰ是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含有7个肽键 |
C.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
D.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
4.
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和②的化学本质不同 | B.①和②的空间结构相同 |
C.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D.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无影响 |
5.
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生命活动是
A.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
B.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
C.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入侵细胞的病毒 |
D.性腺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性激素 |
7.
蝗虫的性别决定为XO型,即雄虫仅有一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染色体A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图示其中某一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蝗虫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

(注:蝗虫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
A.上述事实说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 |
B.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 |
C.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8.
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B.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
C.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 D.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
9.
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无眼雌果蝇与⼀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 | B.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C.F1红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1/2 | D.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 |
10.
下图为白色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 |
B.过程②的培育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
C.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可能出现三种表现型 |
D.过程④产生的子代出现白色棉的概率为1/4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