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理综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76771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6/7

1.综合题(共3题)

1.
研究和开发CO、CO2的应用对构建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CO可用于炼铁,已知:Fe2O3(s) + 3C(s)=2Fe(s) + 3CO(g)   ΔH 1=+489.0 kJ·mol-1
C(s) + CO2(g)=2CO(g)   ΔH 2 =+172.5 kJ·mol-1。则CO还原Fe2O3(s)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电子工业中使用的一氧化碳常以甲醇为原料CH3OH=CO+ 2H2该反应是经历脱氢、分解两步反应实现的。
ⅰ(脱氢):2CH3OH  HCOOCH3 + 2H2 
ⅱ(分解): ……
①ⅰ(脱氢)反应的机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图中中间产物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②写出ⅱ(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科学家们积极探讨控制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措施和方法。
①Li4SiO4可用于富集得到高浓度CO2。原理是:在500℃,低浓度CO2与Li4SiO4接触后生成两种锂盐;平衡后加热至700℃,反应逆向进行,放出高浓度CO2,Li4SiO4再生。请写出70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用于高温电解CO2/H2O,既可高效制备合成气(CO+H2),又可实现CO2的减排,其工作原理如图。写出电极c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

(4)催化剂可以将CO2和CH4直接转化成乙酸。在不同温度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乙酸的生成速率的关系如图。

在250-300℃过程中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在300-400℃过程中影响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2.
乙酰基扁桃酰氯是一种医药中间体。某研究小组以甲苯和乙醇为主要原料,按下列路线合成乙酰基扁桃酰氯。

已知:

请回答:
(1)甲苯与氯气反应生成A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  B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 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化合物A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化合物B能发生银镜反应
C.化合物C能发生氧化反应
D.从甲苯到化合物C的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3) E+F→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____种,写出其中两种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红外光谱检测表明分子中含有氰基(-CN);
1H-NMR谱检测表明分子中有苯环,且苯环上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5) 设计以乙醇为原料制备F的合成路线(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______________。
3.
工业上用菱锰矿(MnCO3)[含FeCO3、SiO2、Cu2(OH) 2CO3等杂质]为原料制取二氧化锰,其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Mn(OH)2
Fe(OH)2
Fe(OH)3
Cu(OH)2
开始沉淀时
8.3
6.3
2.7
4.7
完全沉淀时
9.8
8.3
3.7
6.7
 
注: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 mol/L
回答下列问题:
(1)含杂质的菱锰矿使用前需将其粉碎,主要目的是_________。盐酸溶解MnC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向溶液1中加入双氧水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滤液2中加入稍过量的难溶电解质MnS,以除去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将MnCl2转化为MnO2的一种方法是氧化法。用酸化的NaClO3溶液将MnCl2氧化生成MnO2和Cl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将MnCl2转化为MnO2的另一种方法是电解法。
① 生成MnO2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② 若直接电解MnCl2溶液,生成MnO2的同时会产生少量Cl2。检验Cl2的操作是_________。
③ 若在上述MnCl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n(NO3)2粉末,则无Cl2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

2.单选题(共3题)

4.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作用,可以有效控制产生乙炔的速率
B.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时,为除去杂质和防止苯甲酸析出,应该趁热过滤
C.制备乙酸乙酯时,为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用氢氧化钠溶液收集产物
D.实验室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性质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NaOH溶液中除去杂质
5.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Y、Z处于同一周期且相邻,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X) < r(Y) < r(Z) < r(W)
B.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碱
C.Y的单质的氧化性比Z的强
D.X、Y、Z 三种元素可以组成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FeCl2Fe(OH)2B.S2SO2H2SO4
C.CaCO3CaOCaSiO3D.NH3NOHNO3

3.实验题(共1题)

7.
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完成了溶液的反应,在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3+时发现实验现象出乎预料,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

实验现象
i.加入粉后充分振荡,溶液变成浅蓝绿色;
ii.取少量i中清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1 mol/L 溶液,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溶液变为红色,振荡后红色迅速褪去;继续滴加数滴溶液后,溶液又变为红色
 
已知:i. 
ii.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且氧化性: 
(1)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现象ii中溶液最终呈红色的一种可能原因是:生成(SCN)2,进而使清液中的氧化为。设计如下实验II进行验证:

① 认为原因被证实的现象iii是________。
② 加入CuCl2溶液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3)有的同学认为实验II并不严谨,不能证实(2)中猜想,改进的实验III如下:

① 对比实验II,说明实验III更加严谨的原因:________。
② 改进后的实验才能证实(2)中猜想,依据的上述现象是______。
(4)改变实验I的试剂添加顺序及用量,设计实验IV:
实验IV
现象
向2 mL 1 mol/L溶液中加入1滴1 mol/L 溶液,再加入足量的
充分振荡,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 实验IV中溶液红色褪去,不能说明反应完全。结合实验II或III,说明理由:_______。
②实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能够检测红色褪去后的溶液是否含有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排除溶液中的后,再加入足量溶液进行检测
b.排除溶液中的后,再加入足量溶液进行检测
c.选择一种只与反应的试剂,观察是否出现特征现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