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7667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8

1.综合题(共4题)

1.
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巨大改变。
Ⅰ.(1)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Fe b.FeO c.Fe3O4 d.Fe2O3
Ⅱ.下图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过滤后滤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 。
(2)煅烧FeCO3生成产品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已知几种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产品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

(4)写出步骤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
Cl2常用作自来水消毒剂,Cl2作消毒剂时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ClO2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将逐渐取代Cl2成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某小组探究“地康法制氯气”的原理并验证Cl2的性质,设计实验如下(夹持装置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反应利用了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当B装置中反应转移0.08 mol电子时,则消耗的Na2O2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反应开始后,硫酸铜变蓝,则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4)ClO2的制备方法比较实用的有数十种,下列方法是常见方法之一。
方法一: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当有0.4 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得到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mol。
方法二:实验室常用氯酸钾(KClO3)、草酸(H2C2O4)和硫酸溶液共热制备。
有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制备ClO2并用其处理含锰离子的工业废水。

①C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②B中反应产物有ClO2、CO2等, 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
③写出装置D中除去Mn2 (已知Mn2转化为Mn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
3.
欲测定含少量氯化钠的小苏打固态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运用化学原理,但不使用其他化学试剂,仅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达到实验目的。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加入足量的试剂A ______________  (填写A的化学式)可将HCO3离子转化为沉定并称重,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操作1、2、3、4的名称依次是溶解、______________ 、洗涤和干燥(烘干)。
(2)方法二:在操作1中配制100 mL待测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中,除了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______,操作2中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用流程图中的数据m、V(HCl), 填写有关的表达式]。
(3)在方法三中:根据所用的实验装置,除了称量试样质量外,还需测定的实验数据是______________。
(4)仔细分析方法三中的实验装置,若由此测得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则有可能偏高也有可能偏低,偏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偏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均用文字简述)。
(5)方法四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饱和食盐水、NH3、CO2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回答下列问题:
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方案实验。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1)装置甲中用稀盐酸与CaCO3反应制备CO2,发现CaCO3与试管内的稀盐酸不能接触,在加稀盐酸时,发现试剂瓶中的稀盐酸已用完,为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可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A.H2SO4溶液B.CCl4C.苯D.稀硝酸
(2)乙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他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实验时,须先从______________管通入 __________气体。
(4)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5)下表中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g/100 g 水):
 
0 ℃
10 ℃
20 ℃
30 ℃
40 ℃
50 ℃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参照表中数据,请分析丙、戊装置中使用冷却水或者冰水的原因:______________。
(6)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

(7)该小组同学为了测定丙中所得晶体的碳酸氢钠的纯度(假设晶体中不含碳酸盐杂质),将晶体充分干燥后,称量质量为w g。再将晶体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称量所得粉末质量为m g。然后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①在操作Ⅱ中,为了判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过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氯化钙溶液
b.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c.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②所得晶体中碳酸氢钠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15题)

5.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卤族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B.卤素的单质其熔沸点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C.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D.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
6.
若用X代表F、Cl、Br、I四种卤族元素,下列能够表达它们的共性反应的是 (   )
A.X2+H2O═HX+HXOB.2Fe+3X2═2FeX3
C.X2+H2═2HXD.X2+2NaOH═NaX+NaXO+H2O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可用稀盐酸洗涤
②已知潮湿的SO2和Cl2反应生成两种无漂白性的酸,故二者混合一定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③蒸干BeCl2溶液可得纯净的无水氯化铍
④Fe3O4可写成FeO·Fe2O3。已知铅与碳同族,则Pb3O4也可写成PbO·Pb2O3
⑤因为氯气沸点高,易液化,所以氯水可以保存在钢瓶中
⑥用米汤直接检验食用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⑦Na2O2既可作呼吸面具中供氧剂,又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A.3个B.2个C.1个D.0个
8.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HCl、CO2、NO2、HI、SO2、HBr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把溶液分成两份,向一份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份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成。对于原无色气体推断一定正确的是
A.一定存在HClB.一定存在SO2C.肯定没有CO2D.不能肯定是否含有NO2、HI
9.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加热使I2升华,可除去铁粉中的I2
B.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可制备铝单质
C.加入足量氨水,充分振荡、过滤,可除去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铝杂质
D.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可制备Fe(OH)3胶体
10.
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足量含淀粉的FeI2溶液中滴加2滴氯水
溶液变蓝
还原性:I>Fe2
B.
白铁皮(镀锌铁)出现刮痕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
无明显现象
该过程未发生原电池反应
C.
向FeCl2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粉末
出现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FeCl2溶液部分变质
D.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所得沉淀为BaSO3,后转化为BaSO4
 
A. A B. B C. C D. D
11.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B.用图b所示装置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C.用图c所示装置探究氧化性:KMnO4>Cl2>I2
D.用图d所示装置分解MgCl2·6H2O获取MgCl2
12.
.某同学利用下列实验探究金属铝与铜盐溶液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1可以得出结论:金属铝的活泼性弱于金属铜
B.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同是导致实验1、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C.实验2中生成红色物质的离子方程式:Al+Cu2+→Al3++Cu
D.由上述实验可推知: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分别与c(H+)均为0.2 mol/L的盐酸和硫酸反应,后者更剧烈
13.
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溶液”与“操作及现象”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选项
溶液
操作及现象
A.
Ca(OH)2溶液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B.
NaAlO2溶液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C.
Ca(ClO)2溶液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D.
CaCl2溶液
通入CO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再通入氨气,溶液变浑浊
 
A. A B. B C. C D. D
14.
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1mol/L硫酸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③溶液呈蓝色。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B.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
C.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D.该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15.
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 溶液、浓 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洗气
D
Na2CO3(s)
NaHCO3(s)

灼烧
 
A.AB.BC.CD.D
16.
C和CuO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产物有Cu、Cu2O、CO、CO2。若将2.00 g C跟16.0 g CuO混合,隔绝空气加热,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一段时间后共收集到1.12 L气体(标准状况),生成沉淀的质量为5.00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还含有碳
B.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
C.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Cu的质量为12.8 g
D.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总质量为14.4 g
17.
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B.“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18.
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为海水利用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和NH4Cl
B.①粗盐提纯中除去杂质离子Mg2+、Ca2+、SO42-时,必须先除Ca2+后除SO42-
C.在工段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MgCl2溶液制取金属镁
19.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Fe3O4+8H+NO3=3Fe3+NO↑+4H2O
B.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 NaOH 溶液:Mg2+2HCO3+2OH=MgCO3↓+CO32+2H2O
C.向含有 0.2 mol FeI2的溶液中通入 0.1 mol Cl2 充分反应:2I+Cl2=2Cl+I2
D.明矾溶液中加入 Ba(OH)2 溶液至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Al3+2SO42+2Ba2+4OH=AlO2+2BaSO4↓+2H2O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