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巨大改变。
Ⅰ.(1)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Fe b.FeO c.Fe3O4 d.Fe2O3
Ⅱ.下图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过滤后滤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 。
(2)煅烧FeCO3生成产品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已知几种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产品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

(4)写出步骤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Ⅰ.(1)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Fe b.FeO c.Fe3O4 d.Fe2O3
Ⅱ.下图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过滤后滤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_____ 。
(2)煅烧FeCO3生成产品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已知几种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产品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

(4)写出步骤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
Cl2常用作自来水消毒剂,Cl2作消毒剂时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ClO2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将逐渐取代Cl2成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某小组探究“地康法制氯气”的原理并验证Cl2的性质,设计实验如下(夹持装置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反应利用了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当B装置中反应转移0.08 mol电子时,则消耗的Na2O2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反应开始后,硫酸铜变蓝,则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4)ClO2的制备方法比较实用的有数十种,下列方法是常见方法之一。
方法一: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当有0.4 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得到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mol。
方法二:实验室常用氯酸钾(KClO3)、草酸(H2C2O4)和硫酸溶液共热制备。
有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制备ClO2并用其处理含锰离子的工业废水。

①C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②B中反应产物有ClO2、CO2等, 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
③写出装置D中除去Mn2+ (已知Mn2+转化为Mn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

(1)A装置中反应利用了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当B装置中反应转移0.08 mol电子时,则消耗的Na2O2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反应开始后,硫酸铜变蓝,则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4)ClO2的制备方法比较实用的有数十种,下列方法是常见方法之一。
方法一: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当有0.4 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得到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mol。
方法二:实验室常用氯酸钾(KClO3)、草酸(H2C2O4)和硫酸溶液共热制备。
有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制备ClO2并用其处理含锰离子的工业废水。

①C装置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②B中反应产物有ClO2、CO2等, 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
③写出装置D中除去Mn2+ (已知Mn2+转化为Mn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
3.
欲测定含少量氯化钠的小苏打固态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运用化学原理,但不使用其他化学试剂,仅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达到实验目的。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加入足量的试剂A ______________ (填写A的化学式)可将HCO3―离子转化为沉定并称重,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操作1、2、3、4的名称依次是溶解、______________ 、洗涤和干燥(烘干)。
(2)方法二:在操作1中配制100 mL待测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中,除了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______,操作2中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用流程图中的数据m、V(HCl), 填写有关的表达式]。
(3)在方法三中:根据所用的实验装置,除了称量试样质量外,还需测定的实验数据是______________。
(4)仔细分析方法三中的实验装置,若由此测得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则有可能偏高也有可能偏低,偏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偏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均用文字简述)。
(5)方法四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运用化学原理,但不使用其他化学试剂,仅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达到实验目的。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加入足量的试剂A ______________ (填写A的化学式)可将HCO3―离子转化为沉定并称重,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操作1、2、3、4的名称依次是溶解、______________ 、洗涤和干燥(烘干)。
(2)方法二:在操作1中配制100 mL待测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中,除了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______,操作2中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用流程图中的数据m、V(HCl), 填写有关的表达式]。
(3)在方法三中:根据所用的实验装置,除了称量试样质量外,还需测定的实验数据是______________。
(4)仔细分析方法三中的实验装置,若由此测得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则有可能偏高也有可能偏低,偏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偏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均用文字简述)。
(5)方法四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饱和食盐水、NH3、CO2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回答下列问题:
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方案实验。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1)装置甲中用稀盐酸与CaCO3反应制备CO2,发现CaCO3与试管内的稀盐酸不能接触,在加稀盐酸时,发现试剂瓶中的稀盐酸已用完,为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可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2)乙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他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实验时,须先从______________管通入 __________气体。
(4)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5)下表中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g/100 g 水):
参照表中数据,请分析丙、戊装置中使用冷却水或者冰水的原因:______________。
(6)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

(7)该小组同学为了测定丙中所得晶体的碳酸氢钠的纯度(假设晶体中不含碳酸盐杂质),将晶体充分干燥后,称量质量为w g。再将晶体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称量所得粉末质量为m g。然后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①在操作Ⅱ中,为了判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过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氯化钙溶液
b.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c.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②所得晶体中碳酸氢钠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
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方案实验。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1)装置甲中用稀盐酸与CaCO3反应制备CO2,发现CaCO3与试管内的稀盐酸不能接触,在加稀盐酸时,发现试剂瓶中的稀盐酸已用完,为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可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A.H2SO4溶液 | B.CCl4 | C.苯 | D.稀硝酸 |
(3)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他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实验时,须先从______________管通入 __________气体。
(4)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5)下表中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g/100 g 水):
| 0 ℃ | 10 ℃ | 20 ℃ | 30 ℃ | 40 ℃ | 50 ℃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NaHCO3 | 6.9 | 8.1 | 9.6 | 11.1 | 12.7 | 14.5 |
NH4Cl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参照表中数据,请分析丙、戊装置中使用冷却水或者冰水的原因:______________。
(6)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

(7)该小组同学为了测定丙中所得晶体的碳酸氢钠的纯度(假设晶体中不含碳酸盐杂质),将晶体充分干燥后,称量质量为w g。再将晶体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称量所得粉末质量为m g。然后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①在操作Ⅱ中,为了判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过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a.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氯化钙溶液
b.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c.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②所得晶体中碳酸氢钠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5题)
5.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卤族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
B.卤素的单质其熔沸点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
C.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
D.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 |
6.
若用X代表F、Cl、Br、I四种卤族元素,下列能够表达它们的共性反应的是 ( )
A.X2+H2O═HX+HXO | B.2Fe+3X2═2FeX3 |
C.X2+H2═2HX | D.X2+2NaOH═NaX+NaXO+H2O |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可用稀盐酸洗涤
②已知潮湿的SO2和Cl2反应生成两种无漂白性的酸,故二者混合一定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③蒸干BeCl2溶液可得纯净的无水氯化铍
④Fe3O4可写成FeO·Fe2O3。已知铅与碳同族,则Pb3O4也可写成PbO·Pb2O3
⑤因为氯气沸点高,易液化,所以氯水可以保存在钢瓶中
⑥用米汤直接检验食用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⑦Na2O2既可作呼吸面具中供氧剂,又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①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可用稀盐酸洗涤
②已知潮湿的SO2和Cl2反应生成两种无漂白性的酸,故二者混合一定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③蒸干BeCl2溶液可得纯净的无水氯化铍
④Fe3O4可写成FeO·Fe2O3。已知铅与碳同族,则Pb3O4也可写成PbO·Pb2O3
⑤因为氯气沸点高,易液化,所以氯水可以保存在钢瓶中
⑥用米汤直接检验食用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⑦Na2O2既可作呼吸面具中供氧剂,又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A.3个 | B.2个 | C.1个 | D.0个 |
8.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HCl、CO2、NO2、HI、SO2、HBr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把溶液分成两份,向一份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份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成。对于原无色气体推断一定正确的是
A.一定存在HCl | B.一定存在SO2 | C.肯定没有CO2 | D.不能肯定是否含有NO2、HI |
9.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加热使I2升华,可除去铁粉中的I2 |
B.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可制备铝单质 |
C.加入足量氨水,充分振荡、过滤,可除去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铝杂质 |
D.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可制备Fe(OH)3胶体 |
10.
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足量含淀粉的FeI2溶液中滴加2滴氯水 | 溶液变蓝 | 还原性:I―>Fe2+ |
B. | 白铁皮(镀锌铁)出现刮痕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该过程未发生原电池反应 |
C. | 向FeCl2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粉末 | 出现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 FeCl2溶液部分变质 |
D. |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 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 所得沉淀为BaSO3,后转化为BaSO4 |
A. A B. B C. C D. D
11.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
B.用图b所示装置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
C.用图c所示装置探究氧化性:KMnO4>Cl2>I2 |
D.用图d所示装置分解MgCl2·6H2O获取MgCl2 |
12.
.某同学利用下列实验探究金属铝与铜盐溶液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1可以得出结论:金属铝的活泼性弱于金属铜 |
B.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同是导致实验1、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
C.实验2中生成红色物质的离子方程式:Al+Cu2+→Al3++Cu |
D.由上述实验可推知: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分别与c(H+)均为0.2 mol/L的盐酸和硫酸反应,后者更剧烈 |
13.
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溶液”与“操作及现象”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选项 | 溶液 | 操作及现象 |
A. | Ca(OH)2溶液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
B. | NaAlO2溶液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
C. | Ca(ClO)2溶液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
D. | CaCl2溶液 | 通入CO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再通入氨气,溶液变浑浊 |
A. A B. B C. C D. D
14.
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1mol/L硫酸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③溶液呈蓝色。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③溶液呈蓝色。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 | B.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 |
C.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 | D.该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
15.
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选项 | 被提纯的物质 | 杂质 | 除杂试剂 | 除杂方法 |
A | CO(g) | CO2(g) | NaOH 溶液、浓 H2SO4 | 洗气 |
B | NH4Cl(aq) | Fe3+(aq) | NaOH溶液 | 过滤 |
C | Cl2(g) | HCl(g) |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 洗气 |
D | Na2CO3(s) | NaHCO3(s) | — | 灼烧 |
A.A | B.B | C.C | D.D |
16.
C和CuO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产物有Cu、Cu2O、CO、CO2。若将2.00 g C跟16.0 g CuO混合,隔绝空气加热,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一段时间后共收集到1.12 L气体(标准状况),生成沉淀的质量为5.00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还含有碳 |
B.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 |
C.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Cu的质量为12.8 g |
D.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总质量为14.4 g |
17.
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
B.“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
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
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
18.
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为海水利用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和NH4Cl |
B.①粗盐提纯中除去杂质离子Mg2+、Ca2+、SO42-时,必须先除Ca2+后除SO42- |
C.在工段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
D.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MgCl2溶液制取金属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