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勾当(gōu) 阴晦(huì) 亵渎(dú) 心无旁骛(wù) |
B.栖息(qī) 狡黠(jié) 繁衍(yǎn) 怒不可遏(è) |
C.发窘(jiǒng) 陨落(yǔn) 留滞(zhì) 恪尽职守(kè) |
D.惘然(wǎng) 鞭笞(chī) 绽开(dìng) 棱角分明(líng) |
A.对于脚踝扭伤这种常见运动伤害,许多人常常不以为然,致使旧疾未愈,新伤复发,影响运动机能与日常生活。 |
B.我真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来。 |
C.对于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温总理都毫不回避,不言而喻。 |
D.尽管老师和同学们怎么批评,他爱讲小话的毛病一点儿都没改。 |
A.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B.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
C.《雷雨》这部话剧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情节。 |
D.只要坚持不懈的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
A.《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荒岛生活了28年,起初猎取的主要食物是野山羊,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饲养起来。 |
B.《红岩》中许云峰和江姐都是被叛徒蒲志高出卖被捕的,受尽严刑拷打,许云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
C.《水浒传》中行者武松第一次出场时的外貌“一双眼睛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一下子就显示出他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 |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
(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小题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小题1】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小题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小题4】第⑤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作文- (共1题)
(1)阳光、土地、空气的温度是人类生命之泉的本源,情感、文字、声音的温度是人类灵魂家园的归依……请以“温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在你身边,我 (加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①不要照抄引文,字数600左右;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抒写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5.其他-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