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把西方列强的挑战看作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于是通过效仿洋人来增强自己的自卫能力就成了他们的基本选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等效仿洋人的措施,概括其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具体史实说明该目的是否实现。
(2)材料二中“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指什么事件?列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宣传变法所做的努力。
(3)材料三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会议而闻名天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共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 李鸿章把西方列强的挑战看作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于是通过效仿洋人来增强自己的自卫能力就成了他们的基本选择……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材料二 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一部分接近皇帝的高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制度变革上的一次尝试——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等效仿洋人的措施,概括其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具体史实说明该目的是否实现。
(2)材料二中“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指什么事件?列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宣传变法所做的努力。
(3)材料三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会议而闻名天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共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2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盛极一时。据统计,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同时,在陈独秀主持下,《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年,共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137篇,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7年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印证“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的说法”。
(3)材料三是指哪一场运动?我们应发扬该运动的什么精神?
材料一 1917年至1922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盛极一时。据统计,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同时,在陈独秀主持下,《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年,共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137篇,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何毅《从目录看<新青年>的转变》
材料二 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陈晋《五四为什么永远?》
材料三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百度百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7年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印证“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的说法”。
(3)材料三是指哪一场运动?我们应发扬该运动的什么精神?
2.选择题- (共35题)
3.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点正式开通,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70多年前香港岛被割占是
A.中英《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6.
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同时出水文物500余件。”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造成致远舰和经远舰沉没的战役是
A.丰岛海战 |
B.平壤战役 |
C.黄海海战 |
D.威海卫战役 |
7.
(题文)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中国人民的思想愚昧 |
8.
2018年4月11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青铜虎蓥”(见下图)进行拍卖,并将当年参与联军“火烧圆明园”、劫走该文物的一名英国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材料中的“参与联军”中的空格处应该填写


A.德意 |
B.俄奥 |
C.英法 |
D.美日 |
9.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对中国主要影响是
A.领海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
B.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0.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A.《资政新篇》 |
B.《海国图志》 |
C.《四洲志》 |
D.《天朝田亩制度》 |
11.
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12.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材料称赞左宗棠为“民族功臣”的依据是( )
A.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 B.出使俄国,收回伊犁 |
C.查缴鸦片,虎门销烟 | D.慈溪之战,击毙华尔 |
13.
以下属于下图中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成立兴中会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④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①成立兴中会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④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建立了中华民国 |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9.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是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建立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
C.创建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
D.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
21.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甲午战争期间 |
B.北伐战争期间 |
C.红军长征期间 |
D.解放战争期间 |
22.
***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的革命道路。“革命道路”是指(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C.和平民主建国 | D.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23.
***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D.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25.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 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26.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这反映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是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
B.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27.
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
B.南京保卫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
C.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 |
D.平型关大捷是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
28.
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
B.独自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
C.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
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9.
2018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下列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于1937年 |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C.没有得到外来援助 |
D.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
31.
“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发言最适宜存放在
A.北伐战争纪念馆 |
B.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 |
C.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
D.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32.
有历史学家在评价党的历史上某次重要会议时指出:它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应该是
A.1921年上海 |
B.1935年遵义 |
C.1945年延安 |
D.1949年西柏坡 |
34.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
35.
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是创办于广州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
B.图二是在成都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
C.图三是世界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D.图四反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36.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拥有厂家 | 拥有资本 | 工人人数 |
1913 | 689家 | 33亿元 | 27万多 |
1920 | 1795家 | 50亿元 | 55万多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
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
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