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材料三 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1904年8月,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的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变为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1)材料一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出该条约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该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是在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条约?该条约签订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描述的“维新之路”指的是哪一历史事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是如何推翻满清政府的?此次革命对中国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材料三 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1904年8月,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的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变为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1)材料一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出该条约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该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是在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条约?该条约签订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描述的“维新之路”指的是哪一历史事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是如何推翻满清政府的?此次革命对中国有何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三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为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上述评论的?
(2)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党历史上哪次重要的会议?它是在何时召开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兴起并发展的?
材料一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1895年)《纽约时报》
材料二 这次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材料三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为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上述评论的?
(2)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党历史上哪次重要的会议?它是在何时召开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从哪里开始兴起并发展的?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军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变化表
材料二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又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回答,1948年,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先后发动了那三次战役?
材料一 国民党军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变化表
| 1946.7 | 1947.6 | 1948.8 |
国民党 | 430万 | 373万 | 365万 |
共产党 | 120万 | 195万 | 280万 |
材料二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1)观察材料一,“对比变化表”反映了国共两党军队力量怎样的变化趋势?1946年6月,国民党依仗其力量优势,悍然向哪个解放军发动了全面进攻?(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又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回答,1948年,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先后发动了那三次战役?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
(4)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
(4)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2.选择题- (共25题)
6.
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对这场斗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国民党发起谈判是政治欺骗
②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③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④谈判有一定成果
①国民党发起谈判是政治欺骗
②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③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④谈判有一定成果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自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先后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屡遭破坏。下面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北京条约》 |
10.
“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1.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
C.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
12.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洋务运动 | 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B | 百日维新 | 宣传“变法图强”,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C | 辛亥革命 | 践行“三民主义”,推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
D | 新文化运动 |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
A.A | B.B | C.C | D.D |
13.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①④②③ | D.④②③① |
17.
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
A.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9.
***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的革命道路。“革命道路”是指(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C.和平民主建国 | D.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