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5题)
2.综合题- (共4题)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材料二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中国近代有海无防。英国第一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并“得手”的战争是什么?为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2)“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材料二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中国近代有海无防。英国第一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并“得手”的战争是什么?为捍卫中国的海上主权,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2)“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
7.
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三 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它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从材料一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两军作战”是哪一次重大会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将哪个城市作为陪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的理由。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三 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它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从材料一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两军作战”是哪一次重大会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将哪个城市作为陪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的理由。
8.
富是民之本,强乃国之基。民族复兴,富强繁荣,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个中缘由,过去只强调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事实。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的“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在湖北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至少写出)
(3)根据材料三写出“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中国人一系列近代化探索的行动,从结果看有什么共同之处。
材料一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个中缘由,过去只强调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事实。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的“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在湖北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至少写出)
(3)根据材料三写出“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中国人一系列近代化探索的行动,从结果看有什么共同之处。
9.
近百年来,国共关系影响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时间是在哪一年?
(2)1926年,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国共两党合作所进行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45年4月,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
(4)1946年,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什么地方,发动了全面内战?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哪座城市,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时间是在哪一年?
(2)1926年,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国共两党合作所进行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45年4月,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
(4)1946年,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什么地方,发动了全面内战?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哪座城市,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选择题- (共21题)
10.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这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以后170年中,该国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黑龙江流域以外的地区。”材料中的欧洲大国是( )
A.英吉利 | B.法兰西 | C.德意志 | D.俄罗斯 |
12.
黄遵宪在甲午战争中悲愤地说:“噫吁哉!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作者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腐朽的封建制度 | B.日本海军的强大 |
C.清军屈服不敢打 | D.军队内斗不合作 |
13.
法国文豪雨果写道:“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即圆明园)……”我们现在却只能看到残垣断壁,因为圆明园被毁于(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冀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材料评述的是( )
A.金田起义 | B.太平军西征 | C.太平军北伐 | D.天京保卫战 |
15.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
A.《尼布楚条约》 | B.《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
A.孙中山 | B.胡适 | C.陈独秀 | D.鲁迅 |
19.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 )
A.标志着教育全盘西化 |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
20.
1921年,有人谈道:“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
B.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
C.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
22.
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23.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出现了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以上,工人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组织推动 |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C.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 D.日本侵略的加剧 |
24.
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
26.
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A.刘伯承、邓小平 | B.谭震林、贺龙 |
C.林彪、罗荣桓 | D.陈毅、粟裕 |
29.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施行。《国歌法》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国歌法》所保护的对象是( )
A.《英雄交响曲》 | B.《义勇军进行曲》 |
C.《黄河大合唱》 | D.《游击队之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5道)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