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妖娆[ráo] 栈桥[jiàn] 心无旁鹜 言不及义 |
B.坟墓[mò] 别墅[shù] 眼花瞭乱 不可名状 |
C.鲜妍[xuān] 摇曳[yè] 矫揉造作 鸠占雀巢 |
D.箴言[zhēn ] 嬉闹[xī] 自惭形秽 形销骨立 |
A.靠买房囤房发家的暴发户,居然也附庸风雅,书房摆了很多书,客厅挂了很多画。 |
B.今天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声光电色令人目不暇接,不少传统因此变换了,失落了。 |
C.这道数学题有些难,老师在讲台上强聒不舍,讲了两遍,同学们终于明白了。 |
D.字字响亮地大声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A.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 |
B.10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读者纷纷来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
C.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
D.嘉陵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
A.《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该书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
B.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步军头领第一名。其性格: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与他相关的主要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醉打蒋门神。 |
C.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我们刚学过的《故乡》选自《呐喊》。 |
D.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完成小说《羊脂球》,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小题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②敛棺椁③皆所未具。公怃④然,即彻⑤宴席,厚赒⑥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cuīdié)] 丧服。②[赗(fèng)]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④[怃(wǔ)]失意。⑤[彻]通“撤”。⑥[赒(zhōu)]通“周”,接济。【小题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小题5】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的干群关系,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小题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
【小题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小题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小题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题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
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
C.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
D.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
A.“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
B.“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
C.“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
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
A.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B.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
C.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 |
D.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 |
善言是一种美德
①生活中,我们常为如何融洽地与人交流而煞费苦心。其实,想营造愉快、真诚的谈话环境,是有基本的规律可循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口出善言。这里的善言,指说的话不仅能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获益。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所以说,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
②善言,可以给身处困境的人自信和力量。善言暖心,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人,我们不妨多说一些美丽的善言,使人奋发自强。一次语文课,一位个子矮、有些跛脚的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生字。他刚刚够到黑板,写字要斜着身子,字迹歪歪斜斜,很难看。然而老师点评时却说:“这些字,好像从地里拱出来的小嫩芽。虽然乱了一些,但是,说不定就是这些嫩芽,将来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变得开朗自信起来。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当年正是老师用一句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了他信心与力量,帮助他走出自卑的困境,使他走向成功。由此可见善言的魅力。
③善言,可以让困惑迷失的人找到前进的方向。马来西亚著名华语歌手曹格,在一次醉酒打人被曝光之后,人气骤然下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迷茫之中。无助的他打电话给刘德华。刘德华说:“你今年30岁,这么早发生这事对你是好事,是上天给你改过的机会,你要好好改过,否则只有两个字:收工。”刘德华的话,让曹格如梦初醒。他痛定思痛,重塑形象,终于又获得了成功。刘德华的话让迷茫的曹格重新燃起了希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惑迷失的时候,一句善言,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它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而走出人生的阴霾。
④善言,可以化解矛盾、促进事业的成功。美国南北战争中,平民出身的格兰特将军与韦策尔将军脾气不合,作战中不能有效地沟通。韦策尔强烈要求林肯总统撤掉格兰特的军职,理由是格兰特喝酒太多。林肯找到格兰特,对他说:“格兰特将军,我真的为你感到欣慰,你的部下和同事都在夸你总是打胜仗,韦策尔将军还很欣赏你酒后不慌乱的风度,要是战争结束了我一定请你喝酒。”听到这些话后,格兰特主动与韦策尔将军打配合战,为结束南北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与韦策尔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林肯总统的善言,成为两人和好的桥梁,使两人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试想,如果林肯总统真的撤掉了格兰特,不仅会使两人结怨,甚至可能影响南北战争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学做报喜的“喜鹊”,这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事业的发展。
⑤善言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而善良的内心,而他人也可能因一句善言而从此发生改变。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时时谨记口出善言,那我们就拥有了一份美德。
【小题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第①段:亮出论点:________→第②③④段:分析“善言是一种美德”的原因:____、_____、______→第⑤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运用了事实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波浪线文字的内容。
【小题3】选文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读完本文后,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作文- (共1题)
(作文题一)
同学们,初三的我们正逐渐成熟,不再那么幼稚;正多一分理性,不再那么冲动;正多一分慷慨,不再那么自私;正多一分坚强,不再那么软弱;正多一分旷达,不再那么怨天尤人……初三啦,你又有什么变化呢?
以“初三啦,我不再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题二)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东西,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到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 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回去吃午饭。这时候一个小男孩溜进仓库,没费多大力气和时间就找到了手表。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说:“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了。”
(温馨提示)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