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学前考试物理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63383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3/8

1.单选题(共4题)

1.
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水平放置一个不变形的单匝金属圆线圈,规定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正方向如图甲所示,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如图乙变化时,正确表示线圈中感应电动势E变化的是图中的(    )
A.B.
C.D.
2.
如图所示是一交变电流的i﹣t图象,则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  )

A. 4 A B. 2 A C.  A     D.
3.
真空中有两个等量异号点电荷,电量均为q,相距为r,设静电力常量为k,则在两个点电荷连线中点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A.,指向正电荷
B.,指向负电荷
C.,指向正电荷
D.,指向负电荷
4.
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带有等量正负电荷,a板带正电,两板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在两板间作直线运动,粒子的重力不计。关于粒子在两板间运动的情况,正确的是:
A.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可能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只能是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D.只能是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选择题(共1题)

5.

他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流传,人们说凡有文学的地方就有他,他的作品有:(     )

3.多选题(共1题)

6.
(多选)在一个匀强电场中有a、b两点,相距为d,电场强度为E,把一个电量为q的正电荷由a点移到b点时,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W,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电势差大小为B.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
C.a、b两点电势差大小一定为U=EdD.该电荷在b点电势能较a点大

4.填空题(共1题)

7.
如图,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如图所示的读数是________ mm。

5.解答题(共3题)

8.
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导轨间的距离L="0.4" m,金属导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7°,在导轨所在空间内,分布着磁感应强度B="0.5" T、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金属导轨的一端接有电动势E="6.0" V、内阻r=0.5Ω的直流电源。现把一个质量m="0.05" kg的导体棒ab垂直放在金属导轨上,导体棒静止。导体棒与金属导轨接触的两点间的电阻R0="2.5" Ω,金属导轨电阻不计,g取10 m/s2。已知sin37°=0.6,cos37°=0.8,求:

(1)通过导体棒的电流大小;
(2)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
(3)导体棒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9.
如图,PN与QM两平行金属导轨相距L="1.0" m,电阻不计,两端分别接有电阻R1和R2,且R1=6.0Ω,R2=3.0Ω.导体杆ab的电阻为r="1.0" Ω,在导轨上可无摩擦地滑动,垂直穿过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1.0" T,现ab杆以恒定速度υ="3.0" m/s匀速向右移动。求:

(1)杆ab上通过的感应电流I的大小;
(2)杆ab受到的安培力f的大小;
(3)杆ab受到的外力F的功率.
10.
如图,两平行金属导轨间的距离L=0.4 m,金属导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7°,在导轨所在空间内,分布着磁感应强度B=0.5 T、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金属导轨的一端接有电动势E=6.0 V、内阻r=0.5Ω的直流电源.现把一个质量m=0.05 kg 的导体棒 ab垂直放在金属导轨上,导体棒静止.导体棒与金属导轨接触的两点间的电阻 R=2.5 Ω,金属导轨电阻不计,g取 10 m/s2.已知 sin37°=0.6,cos37°=0.8,求:
(1)通过导体棒的电流大小;
(2)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
(3)导体棒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6.(共1题)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第Ⅰ象限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第Ⅳ象限存在垂直于坐标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粒子从y轴正半轴上的M点以速度v0垂直于y轴射入电场,经x轴上的N点与x轴正方向成θ=60°角射入磁场,最后从y轴负半轴上的P点垂直于y轴射出磁场,如图所示。不计粒子重力,求

(1)MN两点间的电势差UMN
(2)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
(3)粒子从M点运动到P点的总时间t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1道)

    解答题:(3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