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5644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9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④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来自美国哈弗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婴儿宇宙留下的印记,这是宇宙诞生时急剧膨胀的首个直接证据。
B.包括中国风电在内的世界风电业在近几年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这主要是得益于各国陆续出台的鼓励风电发展的激励性政策的结果。
C.虽然“中国金花”李娜已经退役,但凭借澳网、法网两个大满贯女单冠军和曾经世界第二的排名,她的战绩都堪称亚洲史上毫无争议的第一人。
D.文学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母亲姊妹8个,父亲弟兄6个,各家又有男有女,所以令亲特别多。
B.我这几天去你家一次,你把东西准备好,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我进言,我会认真考虑的。
C.本公司今天开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我们将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以飨顾客。
D.我斗胆问了大伯几个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当时家兄也在现场,他也说感触颇深。
4.设i为虚数单位,复数z满足z(1﹣i)=2i,则复数z=(   )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三、文言文阅读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B.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C.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D.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寄言纨绔与膏粱”中的“纨绔”本指古代贵族子弟的细绢裤,后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含贬义。
C.古代人都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比“左”地位高。
D.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小题4】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二、论述类文体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乌乎纪事

季栋梁

天都山还顶着白雪,平地坡山里的雪却已消融了,地气涌动,春意盎然。羊开始脱毛了,生产队安排铰羊毛。

点了根烟,支书说:“你称上几斤羊毛擀条毡吧,毡这东西隔潮,预防关节炎,别到走的时候弄上一身病,到时埋怨咱乌乎人待你不好。”

我称了十五斤羊毛,支书说:“咱乌乎有毡匠,手艺高着哩,出去搞副业了,等他们回来。”正说着话,一老汉掮着一张弹棉花一样的大弓沿村巷走来。后来我知道他叫孙承运。

支书说:“你个老汉,说你你就出现了。”

老孙停下脚步,支书说:“咋放单了,你那口子呢?”

老孙说:“回家去了。”

支书说:“这时间咋回来了?”

老孙说:“我干大(干爹)救命哩。”

支书说:“回来了别急着出门,给老右擀两条毡,老右炕上没铺的。”

我说:“他的那口子……”

支书笑了笑说:“不是婆娘,是他的连手,六队的老哈,是个回回,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两人从出徒到现在一起擀毡,几十年没分开过,他们是干弟兄。”

过了半月,老孙和老哈才来给我擀毡,我问老人咋样了,老孙说:“没了。”

擀毡这活让我感兴趣的是,从开始铺场子,他们就开始唱。

两人时说时唱,你一句我一句,还合腔。

我说:“他们没有成家?”

支书说:“两个都六十多的人了,年轻时候赶上乱世,命都顾不住,活下来都不易哩。解放了,太平了,可人老了,老孙娶过一个,没过上半年,跑了。”

擀一条毡得三天,待毡的水分蒸发干了,他们用两根小棍子一支,毡直立在那里。这是显摆他们的手艺。手艺一般的,擀出的毡这样是站不住的。

一日,公社干部老李来了,是来打前站的,说有个大领导要来视察,忆苦思甜。老冯、老尚两人忆完,老李不满意。支书说,再要找忆苷思甜的人难哩。会计说,把两个毡匠叫来,他们走南闯北眼望一辈子了,该是见过世面的,再说就让他们唱曲儿,哭苦曲儿。老李说,那叫来先试试。

支书说,先唱一遍听一下,他们就唱了一遍。老李说再唱一遍,两人又唱了一遍,老李说不错,就这。过了几日,大干部带着一帮人来了。开始忆苦思甜,老孙、老哈唱第一首还有些抖,唱第二首顺溜多了,还伴有动作。

领导对随行干部说,忆苦思甜就要这么搞,形式要活泼多样,他们唱得好,以后有忆苦思甜,让他们到省里来唱。麦收前,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把老孙、老哈叫来说,全县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你们参加,支书说,去了上个心,好好表现,这次是要选拔参加省上忆苦思甜大会的人才,

省上选拔上了,回来就把你们拨到县上吃皇粮去,那就跌到福窝窝里了。

然而,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支书说:“咋回来了?伙食不好?”

老哈说:“要说伙食好得很,一日三顿饭,应时应卯的。”

支书说:“那咋回来了?”

老孙说:“弄不了那活么。”

支书说:“咋弄不了?你们嘴能得不是横竖都能说能唱的,就那么说那么唱么。”

老哈说:“唱啥唱,那不合人家心意,人家写了稿子,我们又不识字,人家一句一句教,我们又记不下,人家就吼骂哩,锤头大的娃娃都在你头上戳指头哩。”

老孙说:“也不爱那么说那么唱,就像喊口号一样。”

支书说:“哈,这给你们挣光阴哩,连这点苦都下不了?”

老哈说:“也不是下不了苦,不自在么,把人管得,哪里都不让走,上街看个热闹都不成么,坐监一样。”

他们又要出门了,一个掮着大弓,一个背着包裹,一路说唱着穿过街巷,不时跟人们抬几句杠。

支书说:“唉,人不想路,路想人哩,匠人的路在路上哩。两个老人唱了一辈子,走了一辈子,见过多少世面,谁说他们过的不是好光阴呢,现在让他们干别的,不行呢。”

支书去县上开会,回来说两个人去县上忆苦思甜,人家选上了老孙,没选上老哈,让老哈回,老孙留下来,老孙也不留,回来了,你说老孙留下了,老哈就放单了,咋办呢?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么。

(节选自小说《乌乎纪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描绘出了一个天气转暖、大地回春的景象,引出下文铰羊毛、擀毛毡的情节,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支书让“我”擀条毡,表明支书怕“我”在乌乎受环境的影响得上一身病,从而影响自己在乌乎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C.领导对老孙、老哈的忆苦思甜很满意,后来得到了一次参加县里忆苦思甜大会的机会,支书对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D.匠人的路在路上,基于这个朴素的道理,老孙、老哈选择了回来,继续自己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
【小题2】老孙、老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3】失去留在县里的机会,你认为老孙、老哈是否过上了自己的好光阴?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抒发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3)《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并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共1题)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作为花的杜鹃,又称山踯蜀、山石榴、映山红,喜欢酸性土壤,②____,甚至不生长,因此土壤学家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作为鸟的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布谷,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常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像“杜鹃啼血猿哀鸣”“③_____”等诗句中的杜鹃鸟就是悲愁的象征。

7.其他(共1题)

11.
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而耻学于师
⑤不拘于时 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⑦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而今安在哉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⑥/②④/③⑧/⑤⑦
C.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