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卷三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56154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7/6/2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六十年来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满月现身成都夜空,市民有幸目睹了看起来比平常亮约30%左右的“超级月亮”,并纷纷用照片记录下来。
B.媒体存在双重标准的原因,除去对特朗普当选“无法相信”的偏见外,还在于他毫无执政经验,同时深谙娱乐明星的行事规则也是缘由。
C.政府与社会给予贫困生资助,本应是为了缩短他们和其他同学的起跑线距离,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而不是让贫困生看起来像贫困生。
D.来自华西医大的团队成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人体,中国为首个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走在世界前列。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启动穿越鳌山登太白山的决心。    ②    两天前,我在途中崴了脚,    ③    像一辆瘪了胎的车,    ④    滞留在猎人的木屋。驴友们把我托付给他时,说他们两天后会从大爷海返回, ⑤    接我下山,让我安心休养。我的脚踝肿得厉害, ⑥    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 

 

A

/

因为

这脚

于是

B

终于

/

不得已

C

终于

因此

于是

/

于是

D

/

就在

因此

不得已

/

于是

 

 

A.AB.BC.CD.D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离 亭 燕
张 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篇从近景写起,词人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眼前风物,风景如画别有一番萧瑟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多少六朝兴废事”却“尽入渔樵闲话”,给人一种历史的兴衰沧桑之感,借景抒情。
E. 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小题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温金海:弘扬经典诵读承传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留下的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精神文明瑰宝。”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2001年,身在商海的温金海先生以其公司名义和个人名义,先后向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彩虹工程”捐款10万元和15万元,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自此,他开始投身于“儿童经典诵读工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乱象,这与几十年前的教育有关,教育与一个人的行为、心态、价值观有直接关系,到今天,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尽最大的可能去改变。”认识到推广人格教育、弘扬经典文化的重要性,温金海先生索性将公司交予他人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经典诵读公益活动中来。
2003年,温金海先生以“先求人格,后求卓越”为办学理念,专门创办了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道德经》等。之所以在幼儿园里展开推广,他有着与明末教育家陆桴亭一样的看法,“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他特别提出,要为孩子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唱念背诵,以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情操,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
同年,他组建公益性质的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不断组织力量,“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火种传播到全国各地,向全国各地开展导读的贫困学校、希望小学赠送课本等。”2004年,他举办了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开幕当天,上千名三岁到十三岁的儿童齐聚一堂,诵读了《大学》《老子》等,使文化经典徐徐地推向开来……除此之外,还有每年一届的《经典翘楚榜》等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文化经典的诵读与教学中,需深谙“诗、书、琴、艺、画”的教师才能有效任教,这成为当年推动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最大困难。为解决教学难的问题,温金海先生又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专门培养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基础和传统艺术修养的专业教师。
经过温金海先生十年精心培育,曾受到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相比同龄人道德素养、中文水平更高;长大之后,懂得谦和礼让、自我规范,具有高雅的审美观。从中,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的欣喜。如今,由他倡导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已扩至五家。每天,从园区传来诵读经典篇目的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声声入耳……
在他的推广之下,仁义、礼乐、谦敬、诚信、忠孝、中正、清廉、和谐、荣辱、自律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良好品质,正开花结果,慢慢地在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身上呈现,正所谓,有因必有其果。
与此同时,在内地,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1998年6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据粗略估计,内地至今已有800多万儿童参加了经典诵读活动。
但是面对中国数亿青少年,温金海先生仍有孤掌难鸣之感,他渴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推广和弘扬文化经典诵读工作,特别是要找到更多的接班人,共同去做这件事,“我很欣喜地看到内地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接班人,有一天,我必定老去。曾经,我抱着老一辈人的志向走下去,今后,也希望更多接班人,只要一代代做下去就有希望,可能我们看不到成功,成功不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
为中华文化经典“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这一历史使命,温金海先生甘做一颗卑微的铺路石,铺就一条大道,而这条路的尽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舞台,万古千秋。(原文有删改)相关链接
当前社会,家长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狭窄地认为有房有车有好的工作即人中龙、人中凤,将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视为人往高处走的“高”,其实不然,人往高处走的“高”指的是生命的高度。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的本质即人格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堕落”。学习传统经典文化,习文成英才,习武成雄才,文武双修为英雄之才,再往上攀登,为君子、贤人、圣人,倘若不学,生命往下,为小人,为衣冠禽兽,为禽兽不如。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生成的重要枢纽,人格教育,可以让生命质素提升,不求成为圣贤,至少要成为一名有德行的君子、一名堂堂正正的人。(温金海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金海先生以公司和个人名义,向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捐款25万元,支持经典诵读活动。
B.经过温金海先生的精心培育,曾受到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道德素养、中文水平更高,具有高雅的审美观。
C.温先生为搞好“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工程,组建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举办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D.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以及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走入了误区,对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和文化传统教育明显不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出于对中华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加之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温金海先生不顾一切投身到“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这一伟大事业中。
B.温金海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行动、心态以及价值观念与其几十年前所接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推广人格教育、弘扬经典文化非常重要。
C.借用明末教育家陆桴亭先生的看法,温金海先生又提出,人在十五岁以前,受外界物欲的影响较小,懂得的知识不多,悟性不足,但记忆力很好。
D.在温金海先生的倡导与推广下,内地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至今已有800多万儿童参加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有关活动。
E. 在温金海先生看来,教育是生命生成的重要枢纽,人格教育的实施,至少可以让一个人生命素质提升,成为有德行的君子,一名堂堂正正的人。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温金海先生“铺就一条大道,而这条路的尽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请结合材料,分析理由。
7.
现代文阅读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有利于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有利于摆脱原有概念扣理念的束缚,建立基于我们自己感受经验的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其中,文学的实践意义是我们试图确立的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认识到,文学的各种概念化的解释都难免简单化、机械化,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这就是: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在文学中,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寄予在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也蕴含于文学叙事之中。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文学展现的“生活图景”并不能让人们按图索骥地重复,但文学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近乎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文学叙事高于平凡的生活.甚至是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在文学的修辞手法、多种表现手段构筑下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所以,对于文学而言,不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完全按照文学的描绘生活,而在于能够激起人们多少冲动和向往。因为人类最早创造文学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初衷可能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就是一种虚幻,就是让人的生活由实向虚的一种转化,而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当人们的实在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细而无声地度过。文学就是要构筑一种“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而且这种“非现实的生活”还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文学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充满空灵、清幽、诗意,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渴望,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惬意,展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娴静,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放,甚至生发出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由此可见,文学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诗意地生活。
文学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实际上就是文学的作用或者有用性。文学的有用性并非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而主要是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人的精神发展呈现两个路径:一种是理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政治、哲学、宗教等,抽象高深,远离人的生活;二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如文学艺术,直观、形象、生动,相似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审美,也就是说,文学给我们提供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体验、参悟生活的方式。它让人抛开冗繁,以文学的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在这种“审美性生活”的熏染、启迪、昭示下,树立和坚定生活的信念,开创人的实践意义上的新的美好生活。就此意义而言,文学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选自吴圣刚《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B.只要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就能定性文学。
C.建立对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需要我们回归文学的原生态、还原文学的原本面目,从而发现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的联系。
D.我们如果以文学的实践意义作为考察和研究文学的重要维度,就会认识到文学的真正富有阐释力的应该是从实践意义上对文学行为目的的一种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展开的逻辑之中,蕴藏着人们的愿望、渴求、理想、旨趣隐涵,也蕴含着生活的肌理、价值、意义和人们的基本诉求。
B.虽然文学虚构的生活图景并非人的真实生活,但文学能够让人们在“虚构生活”中真实地看到了对象化的自我,并可能从中回味出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C.文学作品有时描绘的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加之多种文学手段运用,构建出可能美轮美奂,楚楚动人的境界,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冲动和向往。
D.人类早期的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也许是在疲劳、痛苦、无聊之时玩笑、娱乐、虚化一下自己,甚至是进行一次自我开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许多情景中常常向往虚幻,如现实生活出现矛盾、困境时,以虚化的图景予以调和、润滑、昭示,困厄也许就悄然度过,文学叙事便是这一种虚幻。
B.文学是人们极力憧憬和向往的“逼真”的“非现实的生活”,虽然不能规划和设计社会生活,却能辅助、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诗意地生活。
C.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存在或者文化存在,文学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既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也包括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有用性。
D.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生活方式,是因为文学以其修辞、形象、故事、意境等对人的生活进行审美性创造,让人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了新的感受、体验等。

5.语言表达(共1题)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____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叫“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_________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__________。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推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