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①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____________。
②《红楼梦》里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_____加以评比的。
③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____________。
A.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
B.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
C.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
D.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这如同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而初看到西湖、峨嵋的北方人却惊讶于它们的奇景。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A.所以我们要缩小这种距离,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
B.只有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
C.只有与事物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
D.如果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小题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 上 疏 言 琯 有 才 不 宜 罢 免 肃 宗 怒 贬 琯 为刺 史 出 甫 为 华 州 司 功 参 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
A.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
B.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
C.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
D.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
①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②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
顾名思义,“宫斗剧”,比如《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其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小题1】下列对于“宫斗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斗剧”就是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的,是以后宫为背景的,以“斗”为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的剧种。 |
B.“宫斗剧”是以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为主角,把皇帝的雨露和恩宠作为她们拼死争斗的唯一目标而进行厮杀的剧种。 |
C.“宫斗剧”中,无论是尊贵的皇后、贵妃,还是渺小的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
D.“宫斗剧”中,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都表现出一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看作是合理的。 |
A.“宫斗剧”属于“戏说历史”,娱乐至上,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很多剧情也可以虚构。 |
B.“宫斗剧”题材不断重复出现,不只是因为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原因,则是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 |
C.“帝王系列”的历史剧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 |
D.虽然《还珠格格》还在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剧情虚构的成份过多,但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所以从艺术上还是可以借鉴的。 |
A.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可以从“宫斗剧”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中,找到合理的解读。 |
B.随着男性在商业社会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大,男性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迫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 |
C.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和“宫斗剧”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颇为相似; 而剧中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 |
D.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现今社会的情场与职场这样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
C.“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
D.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
E.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
【小题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的哪句表白内心的话触动了廉颇,并最终成就将相和的美谈, _______, ______。
(3)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分别时泪洒长亭哽咽不能语的句子是:______, 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管理企业,总有人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也有人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 (共4题)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_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_____,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瑰宝,然而观照当代诗歌创作的现状,让我们不能不无深切的忧思。 |
B.导演邓在军在拍摄了记录自己视坛生涯的电视专题片后,淡出视坛,优哉游哉,神仙般地享受子孙的天伦之乐去了。 |
C.遥感技术是最有效的进行大范围地面制图的手段之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科考和研究中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果。 |
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舰艇编队于亚丁湾当地时间6日凌晨抵达预定海域,开始执行护航任务,保护我国商船,使其免受海盗袭击。 |
(2)针对上述两个调查表反映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