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5524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6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姜文的影片《一步之遥》上映后,尽管配音让很多观众感到不满,但瑕不掩瑜,它的故事、布景和服装仍受到广泛好评。
②近几年来,花溪市为了发展经济,非常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③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④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穿行在繁华世界,但内心仍会有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人生遇到怎样的波折起伏,都会安之若素。
⑤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⑥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B.因为丢三落四,我的朋友怂恿我写一篇文章——《那些年我丢过的东西》,钥匙、饭卡自不用说,前几天我去上课竟然把《世纪金榜•讲练通》没有带上,结果被老师批评。
C.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5月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3.
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对于施工中的保护环境的问题,小张提出了刍议,大家的意见呢?
D.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弱,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问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梦头搬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悄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要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效果。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柳毅传》《莺莺传》就是由《左传》《史记》中的故事演化而来。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唐代传奇,还是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C.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的传统的影响,刻画人物力求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稗官野史,继承史学和民间说唱文艺,经文人加工,发展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
【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小说既要注意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和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又要注意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之间的差异。
B.在施耐庵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若干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C.中国古典小说是运用传统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如《西游记》连缀若干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头有尾。
D.中国古典小说,如《聊斋志异》中,可以找到作者在诙谐中表现悲戚,在委婉中予以鞭挞的具体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致、详备,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已经能达到无一贬词却又针砭透彻的艺术水平了。
B.继承唐宋以来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之后,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
C.“说话人”讲话的底本叫“话本”,用“话本”的方式写成的短篇故事叫“话本小说”,“拟话本”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正因为汲取了说唱文学的丰富营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一流的小说才能长久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4.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点了一碗拉面,却上来一份寿司:等了半天秋刀鱼,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端上别人的桌子……遇上这种不靠谱的餐厅,你会不会气得“原地爆炸”?2017年6月初,在东京出现了一家“奇葩”餐厅。它竟然依靠“故意”上错菜,强势跻身网红之列。这家店名叫“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它的服务员真的会下错单、上错菜,客人竟也将错就错,吃得不亦乐乎。原来,这里所请的服务员都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她们有时点完菜转身就忘,实在情非得已;而餐馆作为临时性的体验项目,其发起人旨在借此呼吁人们对老人多一些善意和宽容。
有人为这家餐厅点赞,有人感受到政府、社会的责任缺失,也有人说这纯属炒作,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语言表达(共1题)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_____________。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 _____________ 。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