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5515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2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尽管那一代批评家早已 ,但他们的批评论著却至今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⑵到田野或森林去,在夏日的海边或山上呆上一天,那么你所有微不足道的困惑与焦虑都会
⑶像这样的小部队,一般说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为着真正做到 ,按照闯王的意思,将人马分作三股。
A.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B.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烟消云散
C.烟消云散 风流云散 销声匿迹
D.风流云散 烟消云散 销声匿迹
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东方人有东方人的身体和肠胃,在拥抱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接受西式快餐,或许会给亚洲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威胁。美国苏尼明达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循环》杂志上,即虽然调查对象中较为年轻的人群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收入更高、更多从事健身运动、较少吸烟, ,与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人相比,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反而要高出许多。
A.但这些人更多食用汉堡薯条等西式快餐
B.但这些人把汉堡薯条等西式快餐作为自己的饮食方式
C.但由于汉堡薯条等西式快餐成为这些人的饮食方式
D.但由于这些人更多食用汉堡薯条等西式快餐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诗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 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3)《次北固山下》中,揭示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词中主人公有哪些“愁”情?请结合全词作以赏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会从父冲坐事,出尧臣知光州。父丧,服除,为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右司谏。
郭皇后薨,议者归罪内侍都知阎文应,尧臣请穷治左右侍医者,不报。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陕西用兵,为体量安抚使。将行,请曰:“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弊为甚,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仁宗从之。
初,曹玮开山外地,置笼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给田使耕战自守。其后将帅失抚御,稍侵夺之,众怨怒,遂劫德胜砦将姚贵,闭城畔。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辟张温之、杜杞等十余人为副使、判官。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钱十之三以助军费。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度支副使林潍畏永和,附会其说,尧臣奏黜潍,议寝。
夔州转运使请增盐井岁课十余万缗,尧臣以为上恩未尝及远人,而反牟取厚利,适足以敛怨,罢之。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丁母丧,服除,转右谏议大夫。
居枢密三年,务裁抑徼幸,于是有镂匿名书以布京城,然仁宗不以为疑也。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久之,帝欲以为枢密使,而当制学士胡宿固抑之,乃进吏部侍郎。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
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辞温丽。执政时,尝与宰相文彦博、富弼、刘沆劝帝早立嗣,且言英宗尝养宫中,宜为后,为诏草挟以进,未果立。
元丰三年,子同老进遗稿论父功,帝以访文彦博,具奏本末,遂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B.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C.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D.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孝三年;守丧期满称“服除”、“服阕”。
B.“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三皇五帝之后的帝王都有年号。
C.“权”表示暂代官职。此外与官职任免有关的说法中,“兼”表示兼任官职,“行”表示代理官职。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逝世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曾因叔父王冲犯法受牵连被调离京城,后回京做右司谏。对郭皇后的死,议者归罪于阎文应,而王尧臣却请求要追究皇后身边的侍医者。
B.王尧臣任体谅安抚使出使陕西,当时关中叛贼作乱多年,百姓生活困苦。临行前,他请求皇帝免除叛贼两年的租赋来劝谕他们。仁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C.张永和建议收取老百姓房租来增加军费,王尧臣援引唐朝旧事,力谏皇帝,并奏请罢黜因害怕张永和而附和他的林潍,增加军费一事才作罢。
D.在枢密院任职期间,王尧臣尽力裁撤抑制侥幸小人,有人在京城散布关于他的匿名信,仁宗并没有怀疑王尧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
(2)久之,帝欲以为枢密使,而当制学士胡宿固抑之,乃进吏部侍郎。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
(《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
(《河南时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写作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E. 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小题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
【小题4】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6.语言表达(共3题)

7.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仿照示例,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6个字)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壤通透性好,土质肥沃,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汤清质绿、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点。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稍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重功效。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诗一般的话语,展现了生活的艺术精神,正是美善之境的至乐形貌。暮春三月,春意盎然,     ,带着轻快愉悦的感觉出游。地非偏僻,是素所熟悉的沂水、舞雩,自有亲切之情,而无远行的陌生感;人无隔阂,与大小朋友相偕,     ,而更愿与众同乐。洗澡,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其乐融融,这种看似平常的游赏活动,流露了自然适性的心境, ,如此生活情趣,确实令人向往。
9.
请用五个短语准确概括“太平猴魁”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