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0题)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C.师不必贤于弟子 苛政猛于虎 |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其还也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 B.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
C.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 D.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
①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分) 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⑦ | B.②④⑥⑧ | C.①②⑤⑥ | D.③④⑦⑧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嘉许(jiā) 孰能无惑(shú) |
B.老聃(dān) 或不焉(fǒu) 谄媚(xiàn) 六艺经传(zhuàn) |
C.传道(chuán) 贻笑(yí) 李蟠(pán) 阿谀奉承(xú) |
D.句读(dú) 不拘(jū) 丰腴(yú) 苌弘化碧(cháng) |
①调查研究除了“身入”之外,更要在“心至”上投入精力,偏离初心的调查研究,往往凌空蹈虚,难以被采信。
②环境治理是一个体现治理现代化的课题,唯有用政治生态的光风霁月,才能换来生态环境的天蓝水绿。
③他是国际知名的化工新型材料专家李教授的得意门生,也算师出有名,加上履历不凡,早已成为几家大型企业的青睐之人。
④美丽的樟江河悠悠流淌,碧波荡漾;小七孔景区喀斯特地貌诱人——苍翠欲滴的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
⑤辽宁男篮虽是客场作战却干净利落地取得两连胜,当无数球迷额手称庆时,男篮队员们则表现得异常淡定与冷静。
⑥作家到基层采访,如果只在农家乐优哉游哉一逛,再到田间地头走马观花一看,是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④⑥ |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 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
C.官盛则近谀 近:套近乎 |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①江陵府操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操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②四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①量移:唐宋时,被贬至偏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荣悴:兴衰。多指荣宠与失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 投:投送 |
B.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 延:延请 |
C.均子锷凡鄙 鄙:鄙陋 |
D.二人名位未振 振:显达 |
A.此论喧于朝列 称荐于公卿间 |
B.以功授刑部侍郎 愈自以才高 |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
D.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
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背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
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
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
①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②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③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④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⑤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⑥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A.①③⑥ | B.④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A.从父兄: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 |
B.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进士。 |
C.元和初:元和是皇帝的年号,初表示时间。古代常用死亡后的皇帝的年号纪年。 |
D.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法律刑狱,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
A.韩愈在考取进士时,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替他传布声誉,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
B.韩愈曾写几千字的奏章诉说宫市的弊端,触怒了皇上。皇上就把韩愈贬到偏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把韩愈调到江陵任职。 |
C.掌管政事的人看到韩愈的《进学解》很同情他,认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让他编写史书。 |
D.本文叙述了韩愈在仕途上起伏的经历,称赞了他真诚、直率的品格和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但也写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2)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3.情景默写-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文言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